第六十三章 通货 (第4/5页)
“岂不闻‘攘外必先安内’?”邵树德说道:“波斯人的求和,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先腾出手来,解决内部问题,然后再做计较。不然的话,内外交困,太难了。”
“原来如此。”偰氏点了点头。
“以往在高昌时,毗加没让你参与国政?”邵树德问道。
“没有,他只让我看佛经。但我喜欢看杂书,非常喜欢。”偰氏微微有些不自然。
一是听到了丈夫的名字,二是因为裙子又落到了脚踝,而且后面的动作难以形容——
就像冬天的潘杰希尔山谷,被强劲的寒风反复扫荡,稀疏的草木尽皆摧折。唯有地下热泉汩汩流淌着,展现着别样的春意。
“你觉得朕会答应波斯人的要求吗?”邵树德问道。
“陛下应该是会答应的。”偰氏说到。
“为何这么笃定?”
“如果陛下不愿意,波斯的使者就来不了洛阳了。”
“果然聪明。”邵树德笑道:“朕劫掠波斯,一是想削弱波斯的实力。他们的实力弱了,就没那么多野心,不会太想着扩张了。第二么,自然是想用波斯的钱粮养西域。大夏不是养不起西域,慢慢移民开发,最终也会起来,但那样太慢、太慢了。尤其是在积累的早期,如果得一笔横财,能抢回十年乃至数十年的时间。”
移民开发就是滚雪球。
以辽东为例,现在一年移民个几万人,它都能够承受,因为当地已经有了较为可观的产出,接待能力强了。
但在早期,一年也就勉强支应几百人、千余人。
指数增长的概念,邵树德十分清楚。如果能够提高早期的基数,那么时间拉得越长,指数增长就越惊人,能够节省大量时间。
“但波斯也不能太弱。”邵树德又道:“朕不想灭亡波斯,短期内也没那个实力。即便侥幸灭亡了,也没法统治,太远了。所以,最理想的状况便是,我们与一个国土广大、人口众多,但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危机四伏的波斯打交道,能够获得最大利益。”
“陛下最终是想与波斯做买卖么?”偰氏问道。
“好聪明的妇人。”邵树德赞道:“你为何这么想?”
“潘杰希尔的银矿,陛下如果占了,怕是天天陷入战争,没法安心采用。”偰氏说道:“况且,西域也没足够的人去采矿。与其那般,不如让波斯人采了送过来,这样还省了战争的巨大开销。”
“如何让波斯人送过来呢?”
“自然是做买卖了。”偰氏指着一页书稿,说道:“陛下也说了。如果一个地方银子非常多,他们的东西就会变得很贵很贵。商人们就会想办法去外国采买便宜的东西,带回国内销售,赚取暴利。这么多来几回,当地的手艺人就没生意了,纷纷破产。到最后,更加依赖国外商品的供应,白银源源不断流入大夏,无法逆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