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粮食 (第4/5页)
第二天一早,村民们就聚在村长家,吵吵嚷嚷的也不消停:
“这两年亲戚能借的都借遍啦,如今人家瞧见我上门,知道是打秋风的,连门都不给开。我前儿在远房堂叔家门口守了一夜,天亮人家儿媳妇出门倒尿盆,瞄准了往我身上泼,要不是躲得快,得带一身尿骚味儿归家。”
“我那表叔倒是个体面人,在邯郸城有两间店铺,日子过的滋润,我说了来意,人家借口谈生意避出门,叫掌柜的陪我喝了一整天茶,我灌了满肚子凉水,单是茅房就跑了七八趟,肚子还饿的咕咕响。
眼见着到了关城门的时候,不能再等,掌柜的拿了两张蒸饼将我送出门,话说的好听,叫我尽管拿,别客气,哎!”
“咱年景好的时候,我妻月月回娘家,回回不空手,岳父待我比亲儿还亲。可咱遭难了,我妻昨儿去娘家,也不说借粮种的话,只说借半袋子去年晒的野菜干,叫孩子哄哄肚子,咱这边下了雨,再有半月野菜也能冒尖儿啦,两倍还他。
结果被娘家兄长赶出门不说,推搡间还给伤了胳膊,疼的昨夜一宿没睡着。”
众人七嘴八舌,一合计,情况都差不多。活到现在,都是家底厚实,亲戚能帮衬一把的。有那家底浅薄,不会算计过日子,亲戚又指望不上的,早饿死啦!
就有人嘀咕:
“如今,十里八村也只有思庄女娘那里不缺粮食啦。”
众人一阵沉默,有人提议:
“老叔,您给拿个章程罢,咱们也知道思庄一介孤女不容易,她又不种地,手里也没存粮,人赵家管她吃喝,是报答她救命之恩,理所应当。
可叫赵家连带咱们一起管,天底下寻不出这样的道理,叫她为了咱们这些非亲非故之人去求赵家,确实不地道,但咱这也是走到了绝路,总要试试的罢?”
村长沉思片刻,背着手在院中转圈,好半晌才拿定主意:
“思庄好强,不可能一辈子都接受赵家救济,总要想法子自立。这样,等到秋收后,每家在村里给她开两亩荒地,并为她无偿耕种五年。五年下来荒地也该有点肥力啦,即便她嫁人,也是一笔丰厚的嫁妆。”
村民们咬牙应了,开荒很难,但与生死比起来,也没那么难了。还有人直言:
“若能帮忙渡过眼下难关,叫我给她立长生祠都可。”
村长又道:
“切记,人帮忙是情分,不帮是本分,原也不欠咱们得,万不可行逼迫之举,回来从长计议!”
听了这话,有人心虚的低下头,有人认同的点头,还有人小声嘀咕:
“又不傻,逼人家干啥?回头等着赵家报复吗?”
可算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存了小心思的也暂且搁下。
于是,村长佝偻着腰带人上思庄家,把事情原原本本一说。
思庄还是那副硬邦邦的表情,说出的话却很叫人意外:
“倒也不必如此麻烦,前些日子我兄长听闻村中遭难,恐我生计困窘,昨夜赶着夜色叫人送来了粮食,可解村中一时之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