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边疆[60年代] 第127节 (第3/5页)
“你最好说到做到。”
“一定会的。”
“胜青,其实我很想回老家看看,我都有十多年没回老家了,有些想念老家的房子。”
“有机会我们回去看看。”
而这个有机会,却是到了八年以后,两人才有机会回老家去。
杨秋瑾从首都回到阿瓦地区以后,说好的让她当纺织厂的书记,结果被罗代玉截胡,不知道用了什么强硬的后台手段,在杨秋瑾回农场的头一个月,罗代玉从农场副场长,摇身一变,变成了天山纺织厂的书记。
为此,翟书记无比愧疚地对杨秋瑾道:“小杨,这件事情,是我对不起你,实在是罗代玉的背景太深,我想压她,也压不住。你也不要灰心,你们养殖场的书记位置一直空着,你回来直接上任养殖场的书记,等过两年我退休了,我会举荐你当我们农场的书记,到时候你就能压她罗代玉一头。”
杨秋瑾对此什么话都没说,心里憋着一口气。
两年后翟书记退休,实现他的承诺,推举她为天山农场的书记,而罗代玉还想截胡之时,不用她出手,陈胜青一封举报信,举报罗代玉跟首都某重要官员存有不正当的关系,及不正当的经济来往时,尽管罗代玉跟那人做得很隐秘,账目看起来也没什么问题,但还是被陈胜青安排的人发现了蛛丝马迹,罗代玉很快落网,再没有谁跟杨秋瑾作对。
而作为天山农场任职两年的女书记,杨秋瑾一直在为诸多职工们谋福利,比如78年国家恢复高考,场里的男女知青们都想回城,也想再次参加高考,考大学。
杨秋瑾没有像其他农场,对知青们诸多刁难,不但不卡他们的考试名额,全力支持他们高考,还无偿提供他们一个月的工资及粮食,让他们免做一个月的农活,尽情备考。
之后考中大学的知青,农场无条件补贴两个月的工资,家庭实在困难的大学知青,农场也会进行一定的钱票支持,同时达到回城指标的知青,农场也很爽快的办理回城手续。
知青们对杨秋瑾感恩戴德,四处宣扬她的光荣事迹,也有少部分知青在农场安了家,对农场有一定的感情,不愿意回城,就留在农场。
在杨秋瑾的领导下,留下来的之前与郑教授、蔡教授等教授一起,开发培育更多更好的农作物种子,农场各种作物的产量,是一年比一年多。
到了八零年代,包产到户的政策吹到了边疆,杨秋瑾毅然辞去天山农场的书记一职,拿上多年的积蓄,还有当年卖得郑教授、蔡教授两位教授大黄鱼的一万多块钱,又去银行贷款了三万多块钱,在天山农场附近,承包了上百亩戈壁滩荒地,请了十几个工人进行治荒治地,一半的土地用来种植大枣,另一半的土地,则专门种植番茄、哈密瓜、西瓜、葡萄、桃子、杏、香梨等等边疆特色的水果植物。
于此同时,她还开了两个工厂,一个是食品厂,专门用来制作她土地里种植的各种水果蔬菜,比如番茄产量太多,卖不完的就用来做成番茄酱,杏卖不完就晒成杏干,或者做成蜜饯,杏仁脯,葡萄卖不完,晒成葡萄干,单独卖或者做在点心里,往别的省市销售。
另一个厂,则是成衣厂,这个时候已经出现很多南货客,从两广香江进便宜货到边疆来卖,很受人们的欢迎,但质量着实堪忧,穿不了就得烂,弄得人们不停埋怨。
杨秋瑾看中这个市场,从天山纺织厂里进货,请来一些年轻的高中、大学以上学历的学生,以及在湘北沉寂多年的梁雪晴做起设计师,仿照香江那边的衣服款式,做起了成衣,销往边疆各个成衣店,价钱比那些南货贵一半。
一开始人们还嫌弃她成衣店的衣服贵,但架不住那些衣服款式不断更新,花样跟走私的那些南货客一样多,价钱是贵了不少,但质量有保障,加上杨秋瑾在陈天佑的建议下,申请了成衣厂专用的牌子,花了一些钱,上报纸、上广播、上电视做广告。
于此同时,杨秋瑾也给当年在党校的同学各种联络,打通了全国各地的市场营销,两个厂,包括承包土地所种的作物,销往全国各地,不到三年的时间,她就已经消除了所有的债务,腰间鼓鼓,成了实打实的万元户富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