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第4章:幽灵的未来
醉爱小说网 zuiaixiaoshuo.net,最快更新河之夜界!
有很多恐怖故事讲的是恶灵侵占刚死之人的躯体。我很好奇:且不管善恶,灵魂会不会潜入元宇宙呢?我是在开玩笑,但说真的,我们怎能知道元宇宙中的某个存在有没有生物性的本体呢?
也许,我们正在稳步走向非物质生活、非物质世界——宗教人士早已论及的终极真相。但这一次,为了到达那个境界,我们不用非死不可。进入元宇宙即可。
为什么鬼就不会侵入元宇宙呢?显而易见,对各种鬼来说,虚拟世界都像是更舒适的空间:用起来更便捷、感觉更加自由自在。元宇宙存在,但同时不占据物理空间。鬼魂(也许)存在,但不是物理层面的实在。可感知的有形现实正在过时。
这要紧吗?如果智人确实处于一个过渡期——我相信确实如此——那么,生物学就不会成为下一个大课题。为了逃脱生物性的存在局限,我们已经尽了一切努力——对于我们拥有的生物体,大多数人都没有物尽其用,若能从滋生失望和厌恶的身体中解放出来,许多人都会乐得轻松。
“现实”世界和其他世界之间的严格界限一旦消失——这就是元宇宙的目的——活着的重要性就没那么绝对至高了。一旦肉身变成可选项——留给鬼魂的地界在哪里?
人类畏惧死亡。科技发展能帮我们规避死亡带来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吗?还是说,科技会为我们提供一种发疯的新途径?也就是说——脱离感官世界,进入元宇宙?
鬼,是死人的灵魂。分身,是活人的数码孪生体。两者都不是“真”“实”的。
有一些应用程序可以充分再现逝者,是的,已经有了,它们可以代替已故的亲人给你发送短信和电邮,甚至进行语音通话。假如你们都以数码分身的形态进入虚拟的元宇宙,那就没理由终止“逝者”的分身存在下去。正是这类奇特的趋势,促使我写出了“装置”章节里的那几个故事。确实,科技正在影响我们与死亡的关系。理论上来说,没有人需要死。理论上来说,任何人都可以复活。我们都能成为缠住我们自己的鬼。
一个闹鬼的元宇宙。为什么不可能呢?
请允许我这么问你:如果你和一个从未谋面的人保持友谊,你能不能知道对方是不是已经死了?假如你们的沟通是无缝延续、即时互动的又会如何?假如你们一如既往地在元宇宙中碰头,你如何知道对方是生是死?
从某种意义上说,从柏拉图学说的层面说,唯物主义就是关于硬拷贝的。确实能留下印记。但依然是个拷贝。
你不用非得是宗教、艺术、创意或科学界的专家才能明白这个世界及其包含的一切不仅仅是三维体验所能涵盖的。要理解这一事实,我们只需登录。我们盯着屏幕的时间、与永远不会见面的人的交流日益增多。这一代年轻人是在网上长大的,在他们看来,这个场域比所谓“现实世界”里的生活更重要。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自称“二次元人类”,因为他们的工作、社交、爱情、购物、获取信息的方式都远离物理层面的互动交际。等元宇宙提供另一种现实后,这一点将变得更为明显,也更为怪异。
换句话说,我们生活在玩具城,误把实体当作影子。实体不是我们可以触摸、感知到的——我们也知道自己实际上并没有触摸、感知到任何东西——只是一种幻觉。实体可能根本不是物质。
真,这个词很吊诡。它不再是一个基于事实的三维立体意义上的词。曾经是吗?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但物质世界并不是我们唯一的现实。我们会做白日梦,我们会想象。任何事物,一旦起始,都首先是某人头脑中的一个想法、一个意念。非物质世界是强大的、深奥的。
莎士比亚是这样说的:“你的实质为何,你由何而来/ 百万离奇影,随你而去?”(十四行诗第五十三首)
遍地都是鬼——但,它们是真的吗?
我无意探讨莎士比亚的新柏拉图主义——那些诗文兜兜转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我确实想探讨一个事实: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算法之力已让数亿人开始思忖:什么是真实的——就这个已过时的词的字面意义而言。等我们进入元宇宙后,这个问题只会变得更迅猛,更奇怪:在我们的世界里,会有一个充溢了我们的数码孪生体的虚拟世界——或者反过来讲也一样,如果你愿意的话。
低浓度一氧化碳中毒会导致呼吸困难、晕眩、幻觉等症状,包括产生恐惧感、看到幻象。要说幻象的背景,还有哪里比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本来就够黑、够暗的街道更理想呢?或是繁复到让人透不上气来、压抑至极的新英格兰室内装饰风格?
“你的实质为何,你由何而来?”
街灯和室内照明都是靠燃气,所燃烧的煤气会产生有毒的煤烟。煤烟释放出甲烷和一氧化碳。户外,煤气灯里火苗闪烁,会将一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而这些空气往往沉在靠近地面的地方,沉在工业城镇里那些狭窄的街道、逼仄的庭院中。室内,为了抵御寒冷的天气,人们总是紧闭窗户,在灯下熬到深夜的那些人就没法呼吸到新鲜氧气。
Transhuman,亦可译成超人类,译者根据本书内容,选用“跨人机者”。这个词最早可追溯到在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表达了人类利用科学增强自身的观点。1923年,英国遗传学家J.B.S.霍尔丹在论文《代达罗斯:科学与未来》中阐述了超人主义的形成。1927年,生物学家朱利安·赫胥黎(Sir Julian Sorell Huxley)在《无启示录的宗教》中给予超人主义更广的定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未来主义哲学家、科幻小说家,F. M.艾斯范迪亚里(F. M. Esfandiary)将自己的名字改为FM-2030,自称第一个超人类主义者,他以完全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编号为名,以示摆脱人类社会传统的命名方式,撕掉姓名中隐含的社会标签——血缘、性别、种族、身份。与此同时,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等作家和哲学家公开表明反对超人类主义。该领域有不少著名的哲学家,比如创建超人类学会的博斯特伦(Nick Bostrom)、摩尔(Max More)等。
这个问题可以用来问人类。也可以问跨人机者。或后人类。或数码分身。或鬼。
曾有一种理论试图解释为什么十九世纪的鬼故事和闹鬼事件特别多:煤气灯引发的一氧化碳中毒。我喜欢这个思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