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中国才是正经事 (第3/5页)
我要演的是一个毕业短片——《从不好好告别的人》,导演找我扮演女主的外国男朋友。剧情中,我陪女主回老家见父母,自己却不会讲任何中文。导演希望我用手势和丈母娘交流。这让我感到有些落差,又比较讽刺:好不容易学会了讲点中文,还不许用!我们从白天拍到深夜,从五道口一个小区转场到出租车上,再到路边吃凌晨1点的杀青炒面。我利用拍摄的间隙和戏里的丈母娘闲聊,为外国男友表达上的欠缺做出补偿。
那学期,我和利诺几乎是对方生活中唯一的外国人。我们偶尔会串门煮咖啡喝,去五道口上瑜伽课,晚上到三里屯各大使馆听讲座。在路上,我们聊一聊最近利诺和亚历的生活里发生了些什么。利诺去东北当演员了,拍了几个星期的犯罪片,貌似要上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我们偶尔约着一起去学校食堂,努力和本地学生沟通。利诺笑我的口音,一度以为我是故意讲如此拙劣的中文。
除了对扮演的角色感到有些失望,我还是能够从拍摄现场获取某种力量。一直到最后,导演没表现出一丝疲惫,全程带着主创一起解决问题。近距离目睹女主的哭戏使我很佩服她的表演天赋。剧组各部门的同学更是动作利落,使拍摄很顺畅。四处张望看见人人都忙着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做的事属于某种集体付出的一部分。贡献再小,能往大家努力的方向靠近一步,别人对你的感激也是很厚重的。离开拍摄现场回家,我身体确实很累,心里却充满剧组每个人的生命力。
如果说怀念那个时候,是怀念那种简单、无顾忌、轻松的相处。回北京之后,老许送我一个真心公司的礼盒,那是我在中国收到的第一个圣诞礼物。春节后的某个晚上,他叫我一起吃饭。全程中文的四人聚会,我跟着老许学习北京特色吹牛逼式的聚会艺术。我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练习写中文字的日常,爱写书法的老许给我点赞。
哪怕只是当了个不会讲话的男朋友,我还是把这个活干完了,还收获了一些廉价的成就感。我承担的任务简单到惊人,不过全是亚历——这位出生于汉语初级班的男生——自己做的:他用中文和导演沟通工作,用中文打车去五道口,用中文和阿姨吐槽角色的单薄。他有独立的思想,有意志力,有感情。我像研发了AI机器人的科学家一样,看着亚历感慨,他走得比我设想的还远。
在哈尔滨,我发现鼻子里面也可以感觉到冷。在中文表达能力很有限的情况下,我放弃提前了解每一天的行程安排,把每一分钟当作是一个惊喜。晚上在外面喝了不少白酒,我猜第二天会睡个懒觉。早上6点,跟我住标间的老许竟然叫我起床去片场。他让我喝一口格瓦斯,说是俄罗斯可乐。
关于亚历会演戏的传闻在学校里流传,因此更多的人想找他。一个摄影系的本科生要拍平面图片的作业,亚历扮演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一个导演系进修班的学生的毕业短片是越战题材,计划到山西拍摄,亚历去当美军。他拿一桶方便面独自出发,坐高铁到太原。这是第一次有剧组给他报销车票(那是照顾配角和群演的好办法)。晚上到宾馆,服化道人员敲亚历的门,说要剪头发。亚历很乐意:几下的工夫,他的鬈发全没了。距离《从不好好告别的人》一个多月,亚历知道放下自我了:知道大局观,知道为剧情牺牲。《占领区》第二天一早要开拍了。
这个有可能不会进入影史的作品开启了我和老许的友谊。一周之后,老许提出带我去哈尔滨看一部网剧的拍摄,顺便玩两天。工作日的深夜,我们从首都机场出发,乘客很少,飞机大半的座位没有人。和老许在空中跨越中国的北方,我感到陌生,但踏实。像两个不用靠闲谈来回避尴尬的老朋友,我们占着相邻的两排,躺在三个人的座位上睡觉。
汉语初级班的第二个学期要结束了。九、十月份对我而言还特别陌生的课堂,现在是我生活中最舒适的部分。我在课外做的事情都比课堂本身更复杂。我用地铁通勤的时间看一集《欢乐颂》,所以到了教室,老师像是开着零点五倍速讲话。我用微信聊的内容早就超出了课本的范围。跟第一学期比,我的成绩全提高了:综合86分(上学期77分);听说95分(85分);汉字86分(63分)。缺席的课堂也增加了:三门课加起来,我总共错过了三十八个课时。
“我是真心的!”我脸上带着无辜的表情回答。
这是因为,4月初,我开始上班了。我通过某个微信群得知,CCTV纪录片频道正在制作有关意大利的节目,为此招募翻译、剪辑助理。和演戏一样,这对我来说不是什么挣钱的机会,但是有事情干让我开心。每周三四次,我走进北京东四十条的写字楼,上电梯到《发现之旅》节目的办公室。前段时间,《发现之旅》的剧组去了趟意大利,造访各地的酒庄、上百年历史的酿酒家族、一年一回的葡萄酒展览会。我坐在剪辑房,戴上耳机看素材。电脑屏幕上,出现了我的新中文老师。
“No, no!”女生边说边举起来一包真心瓜子,“我要真心的。”
时记先生是所有素材的绝对主角。他是一个葡萄酒爱好者,一个纪录片导演,也是一个性格很实在的中年北方男人。镜头跟着他,我们隔着屏幕认真品酒。他表情丰富,习惯对着观众发表尖锐的评价:“闻起来挺糟糕”“有点像中药丸子”“香肠的味儿”。他经过暗淡的酒窖,喝一口就满意地下结论:“这个配火锅好喝。”带着他参观的意大利酿酒师站在边上,对于时记先生所说的一无所知。我感受着这两个世界的融合:小时候度暑假的乡村,朋友生日上开的起泡酒;北京的冬夜,充满着水蒸气的火锅店。我按暂停,转向窗外时意识到:现在后者离我更近了。
“你喜欢造反!”老许笑起来。他是一个很会讲段子的东北人。短片是一个瓜子广告。在剧情里,我对一个女生表白,她给我一张写着“真心瓜子”的纸条。接下来,我却跑进两三家店里面,挨个问有没有“爪子”。买到了,我回到女生面前,准备把爪子递给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