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 共同犯罪的中止
醉爱小说网 zuiaixiaoshuo.net,最快更新刑法学讲义!
但另一个劫匪没有走,他拿了300日元,追上了先前那个劫匪,并埋怨说:“你太善良了,不适宜做劫匪。我们可以不要6000日元,但这300日元怎么也不要呢?我现在拿过来了,我们一起分了吧。”最后,两个劫匪大打出手。这个劫匪或许令人感动,但他们依然构成抢劫罪的既遂,毕竟他没有切断对共犯的影响力,也没有劝说同案犯放弃犯罪。
结果,其中一个劫匪哭着对这个妇人说:“你家怎么这么穷呢?这个钱我不能要。”接着他又说,“不管生活多么困难,坚持下去总会有办法的。你还有希望,不像我们,我们没希望了。要不这样,你明天到警察局去报案,就说这些钱被我们抢了,然后拿这些钱改善一下生活。”这个劫匪说完,哭着离开了现场。
帮助犯的脱离
二战后的日本,有两个劫匪一起去抢劫。他们找到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他们对妇女说:“把你家值钱的东西拿出来,否则对你不客气。”这个妇女从房间里拿出一个盒子,对劫匪说:“这里有6000日元,是我丈夫任职学校的公款,你们看着办吧。”接着,妇女又从房间里拿出另一个盒子,对劫匪说,“这里有300日元,是我家的全部家当,你们看着办吧。”
在特殊的情况下,行为人如果消除了对共犯的物理性影响和心理性影响,这也可能单独成立犯罪中止,不再受一人既遂全体既遂原理的约束,这主要发生在帮助犯的场合,毕竟帮助犯对共同犯罪的影响力是比较弱的。张三知道孙某想偷车,便将盗车钥匙给孙某,后又在孙某盗车前要回钥匙。但孙某用其他方法盗窃了轿车。在此案中,张三就消除了他对共犯的物理性的影响。同时,张三取回车钥匙不仅对孙某没有正面的心理性促进,反而会有负面的心理影响,故可以单独成立犯罪中止。
日本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件。
如果主观上无脱离之意,但客观上产生脱离效果,可成立犯罪未遂。
但是,共同犯罪与中止之间的关系则非常复杂。比如一名共犯者在犯罪途中后悔想脱离共犯关系,只有当行为人“消灭”或“切断”自己对共犯犯罪的作用或影响,才可能从共同犯罪关系中解套。否则,单独的脱离仍然不能成立中止,根据“部分行为之整体责任”,如若他人成立既遂,脱离人仍应成立既遂。这就是所谓的“一人既遂全体既遂”的原理。
甲欲到张三家盗窃,请熟悉张三家的乙绘制一张地形图,乙详细地绘制了一幅图纸,但甲后误入李四家,发现与图纸完全不同,心中大骂乙混蛋。甲只能靠自己行窃,后窃得3万元财产。在此案中,乙主观上希望帮助甲的盗窃行为,但在客观上产生了脱离的效果,没有起到帮助作用,乙的行为属于盗窃罪的未遂。但如果甲虽误入李四家,但没有打开图纸,财物轻松得手,乙的行为又应该如何处理呢?显然乙主观上想帮助,客观上也提供了帮助,对于甲而言,图纸在手,心里不慌。所以乙成立帮助犯的既遂。
一般说来,二人以上已经着手犯罪,但仅有部分人导致结果发生,根据“部分行为之整体责任”,所有人都成立既遂。
想一想
共同犯罪与犯罪形态常常交织在一起,从而导致十分复杂的情况。
甲和乙合谋盗窃一电器仓库,由乙先配制一把“万能钥匙”,数日后,乙将配制的钥匙交给甲,二人约定当晚实施盗窃。晚上,乙因害怕案发后受惩,未到现场。乙的脱离行为是否成立犯罪中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