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一条船 (第4/5页)
可一旦要能做成这件事,形成几亿的产值,情况又不一样了。
现在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在跟欧美改善之后,手里握着蘑菇弹。
对于华国来说,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存在生死存亡的问题了。
这是老一辈打下的基础,日后可以缓一一口气,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上。
……
与黎援朝谈了将近两个小时,宁卫东从俱乐部出来。
虽然黎援朝没有给准信儿,说要跟她姐商量商量,但宁卫东心里有数,他不会拒绝这个机会。
至于说抛开宁卫东,自己吃独食。
黎援朝也不是那种没脑子的人。
而宁卫东,也只有找黎援朝才能把这个想法变成现实。
王家和赵家的资源都集中在部委,这些都是明账,一是一,二是二。
黎援朝却可以撬动一些j工资源。
前几年搞三线建设,其中不少是从东北和华北直接把厂子一分两半,其中的精华部分直接拿到西南去,剩下的厂子虽然还是原先的名字,但生产和技术能力打了大折扣。
这些厂子这几年的经营相当困难,好多是入不敷出,勉强维持。
这种情况要一直等到明年下半年以后,爆发两伊战争,涌来大量订单,才会缓解一些,却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关停并转。
如果能通过黎援朝,整合一些资源生产电视机,哪怕通过走s渠道,从外边拿主要部件,回来组装一下,先把摊子支起来。
再等日后,山寨也好,仿制也罢,总归是要走过这一步的。
当然这个事跟批文不一样,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深耕。
这也是宁卫东拿这件事找黎援朝合作的原因之一。
一旦这事成了,至少未来二十年,他跟黎援朝都会坐在一条船上。
……
宁卫东一边想着,一边骑自行车回公司的四合院。
秋天正午的太阳照射下来格外燥热。
宁卫东也不得不思忖,是时候再搞一辆车了,除了汽车还得搞几台摩托车,以后宁伟他们出去办事也方便。
还有王凯旋和胡八一,既然顶着副经理的名号,出门骑自行车也不好看。
不过通过正规渠道买车还是相当麻烦的。
宁卫东合计,回头找安宁看能不能从香江那边弄几台过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