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坐火车 (第3/5页)
宁卫东笑呵呵道:“你不用担心,咱们订了两个软卧包间,到时候男的一间,女的一间。”
王叶摆摆手道:“不用,葛命工作不分男女,让我单独住一间,是觉得我们妇女不如男的能吃苦吗?”
宁卫东一噎,莞尔一笑。
他本来是好意,王叶一个女同志,单独一间方便一些。
倒是忘了这时候可不是他穿越前,这个年代的的女同志是真的不输男人。
男人能干的女人也能干,是真正的能顶半边天。
宁卫东笑呵呵道:“王叶同志,你可不要乱扣帽子。”
王叶则是噗呲一笑,瞬间换了颜色:“跟你开玩笑,我又不是属狗的,不知好歹,谢谢你了,不过真的不用,我没那么矫情。”
宁卫东没想到,看着一本正经,甚至有些严肃,不苟言笑的王叶有俏皮的一面。
不过转念一想,真是性格古板,不知变通的也没法干王叶这个工作。
经过王叶这个玩笑,双方的气氛放松下来。
宁卫东问道:“对了,你们吃早饭没?”
“来之前吃过了。”王叶抬手腕看了看表:“时间不早了,准备好了我们就走吧,赶早不赶晚。”
宁卫东自然没意见,几人提着行李到外边。
王叶跟李培中坐了一辆金杯面包车来的,上面白色,下面蓝色,相当有时代特色。
一名四十多岁的中年司机,带着一顶前进帽坐在驾驶位上。
把行李放好,几人钻进车里。
汽车径直赶奔火车站。
宁卫东倒是头一次坐这个时候的面包车。
不过金杯还是相当有名的,他穿越前有一段时间经常听有小年轻在街上哼哼,什么依维柯、大金杯,装完……装……
这时候的金杯面包车还没引进东洋技术,车厢内有一股淡淡的机油味儿,倒也不是太难闻。
就是一开起来,发动机的动静,还有松散的地盘,实在不能叫人恭维。
必须承认,这个年代,国内的汽车制造的确有不小差距。
但也绝对没有那么大。
尤其是卡车和客车,还是相当有底子的。
宁卫东坐在大金杯里,闻着机油味不知不觉思绪发散。
之前他想搞方便面,想利用走s途径搞电器,现在又想是不是可以在汽车上插一手。
其实宁卫东知道贪多嚼不烂的道理,只是这个年代的机会实在太多了。
此时我们在前三十年好不容易搭建的工业基础还在有序运行。
没像十年以后,被硬生生砸烂之后,嫁接到西方的经济体系上。
其中虽然存在各种问题,诸如军重比重过大,技术水平不高,结构不平衡……但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
一刀切的全都砸烂太可惜了,代价也太大了。
不过到火车站的距离不太远,宁卫东思绪翻涌,才没过去多久,汽车就停下来。
他收拢思绪,从车上下来。
从车上拿下行李,几人都是轻车简行,一人一个行李包,外加宁卫东一个小公文箱。
宁伟抢着帮宁卫东提行李,一手一个,跟在后头。王叶出面拿车票和介绍信,径直来到软卧候车室。
这个年代能买到软卧车票的从来不是一般人。
一般来说只有达到一定级别,并且是公务出差,才能凭介绍信买。
再就是外国人可以购买。
宁卫东还记得,不少人拿这个例子来证明,所谓的超国m待遇。
那种暗搓搓的小心思明眼人都懂,无非是想由此及彼,说明一些什么。
却不想想当时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年代,就算你放开了卖,普通人出门会买软卧车票吗?
就像宁卫东穿越前,高铁的商务座随便买,大多数人还不是去买二等座。
再就是盯着外国人,把某些外国人进行范围模糊化。
外国人从来也不是一个整体。
就问七八十年代,普通外国人能来吗?能来华国的,还允许入境,都是有些特殊身份的。
=9+书_吧
这与是不是外国人关系不大,而是冲他们的特殊作用。
此时宁卫东没在候车厅里看到外国人,甚至压根也没几个人,在候车厅各自分散。
十点钟的火车,因为是始发站,可以提前上车,大概九点半列车进站停稳,软卧这边就可以上车了。
宁卫东他们到时,还有十多分钟。
坐下闲聊片刻,十多分钟过去,就有工作人员过来通知可以上车了。
列车就停在靠候车楼的轨道上,不需要走栈道。
从候车厅出来,顺着站台往前,来到前面的卧铺车厢。
列车员检票,把人放进车厢。
宁卫东他们是一号、二号包厢。
推门进去,里面干净整洁,白色的床单上印着红色的铁路标志,中间的小茶几上放着暖壶和白瓷茶杯。
茶几上面是能上下开的车窗。
这个年代火车还没空调,即使是软卧车厢也是能开窗的。
宁卫东把小皮箱放下,回头道:“王叶同志,我没有歧视女同志的意思,如果条件实在艰苦,当然可以一视同仁。但现在……咱们有两个包厢,有这个条件,没必要没苦硬吃,您说呢?”
王叶皱眉,等宁卫东说完道:“话不能这样说,出门在外没那么多讲究,我跟你一间。”快刀斩乱麻的一指胡八一:“老李跟这位同志一间。”又一指宁伟:“这位小同志跟我们一起。”
宁卫东皱眉,迎上王叶的目光,却是没再说什么。
王叶这么安排明显是故意的,难道这女人对自己有什么想法?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还有宁伟,这么安排也算合适。
见宁卫东都没说什么,其他三人也没吱声。
与硬卧车厢不同,软卧包厢是有门的,关上门就是一个密闭的小房间。
几个人把行李放好,也没急着关门,等下还得检票。
宁卫东跟宁伟坐在一边,王叶坐在对面,从她的行李里拿出一卷报纸,递给宁卫东道:“这是你上次要的速联报纸。”
宁卫东“嗯”了一声,伸手接过来。
上次跟王叶见面,宁卫东接到那个刺探远东和贝加尔地区部署的任务,就跟徐组长提了这个条件,希望对方提供速联的报纸。
这种原文报纸在国内不多见。
报纸都是过期的,最早的是75年六月的,最新的是上个星期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