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第4/5页)
……
顾熠表情淡淡,微微颔首。
顾熠眼中流露出一丝遗憾:“我只在五六岁的时候,跟着外公回过一次,之后外公去世,就再没有机会了。”
“嗯。”
“这里还挺远的,每年回来一次也不容易。”
……
苏漾一边听着讲述,手摸着路边古朴的石头,仔细一看,居然是一块石碑,上面隐约可见行行文字,记载着过去的村规民约。再一看最后的落款,竟然是光绪二十五年。果然如顾熠所说,是几百年的老村落。
晚饭过后,校长全家都留下收拾,由二儿媳带他们去休息。
顾熠对此倒是没什么不自在,一边走一边和苏漾介绍:“这里主要以纺衣族的人为主,他们擅长纺线裁衣,都是祖辈传下来的纯手工手艺,还有一部分人是当年下乡留下的汉族人,大多是我外公那一支援建队的人。他们和纺衣族的女孩组建家庭,后来就民族化了。”说完,他回过头来,看了苏漾一眼:“我外婆是纺衣族的,我妈小学毕业后,因为外婆得了病,外公带着一家人搬回了N城。”
校长的二儿媳是个很嘹亮的女人,山村中勤劳泼辣的小嫂子,热情好客,把家里收得井井有条,有限的环境不影响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苏漾从家里的每一个细节,都能看出他们是如何认真地活着。
大家对于苏漾和顾熠这样的外来面孔十分好奇,一直在暗中观察和议论着他们。
校长的二儿媳手上拎着一个热水壶和两个土陶茶杯,把苏漾和顾熠带到二楼的一间房子里,推开有些破旧的木板门,热情地介绍:“你们今晚就在这里睡吧,我已经收拾得很干净了。”
苏漾跟着顾熠一路往村内走着,四处可以看见穿着民族服饰的男男女女。
“你们?”苏漾听到这里,不由对这个字眼有些质疑。
“以前天气预测不那么准确的时候,地势低容易淹,所以老祖们建在这一处缓坡上,比较稳定,不需要经常迁徙。”顾熠远眺着山下,指着山下远处一片蓝顶白墙的建筑群:“现在有一部分人已经搬下去了。山上只剩四百多人。”
眼前的屋子破旧,但是收拾得很整洁,古老而原始的结构,没有任何收纳空间,和所有的乡村一样,东西都是放在地上的。
苏漾看着这样的地势,问顾熠:“为什么大家不住在山下?不是更方便吗?”
那小嫂子笑眯眯看着顾熠和苏漾,意有所指地说了一句:“我们家老二就是这房里有的,就是和你一起画画的那个,这房啊,有福气。”
村子没有苏漾想象中那么闭塞,政府给新修了石阶路,也顺着缓坡修了条比较平整的小路。站在皎月村的入口,朝远方看,能看见四面皆环山,夹着一小块平地,种满了庄稼,山涧分流出几条长长的溪流,可以用来灌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