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北宋当权臣 第167节 (第2/5页)
文人最重要的是什麽?名声!
文相公要是因此坏了名声,再想把名声经营起来就难了。
何烈表情一肃,下了马车立刻去找包拯说他的猜测。
他觉得他们不光要从看不惯狄将军的人身上下手,还要想想文相公的政敌,除了西夏人之外,朝中有既看不惯狄将军还看不惯文相公的人吗?
文相公看不惯武将,他身後的那些文臣自然站他那一边觉得不能让武将权势太大,看不惯狄将军的绝大部分都和文相公政见一致,而看不惯文相公的又很少要将武将打压到泥里。
何尚书分析之後得出结论:真凶是西夏人!
巧了,包拯也是这麽想的。
这事儿八成和朝臣没有关系,单纯是西夏人的离间之计,架不住鈎直饵咸朝中也非有人要上鈎。
双方达成共识,开封府的衙役立刻出动去查城里最近来了哪些西夏商队,那些西夏商队又有没有异常的动向,着重去查和公主府将军府有关的动向。
京城里各方探子应有尽有,绝大部分都是扮成商队进城,开封府查这些熟练的不能再熟练。
何尚书摸摸胡子,“人活的久了,什麽离谱的案子都能见着。”
包拯吩咐完事情,听到何烈这般感慨问道,“何大人最近还遇到了什麽案子?”
“祥符县的案子,卷宗才送到刑部没多久,看的老夫不知道说什麽好。”何尚书想起那个卷宗就直摇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如今的读书人真是越来越不顾礼义廉耻,要是做了官还不知道要祸害多少百姓。
何烈简单将案子讲给包拯听,说完之後继续感慨,“幸好祥符县令是个有本事的,换个不那麽细致的官来审案,那颜生和柳小姐的性命就都保不住。”
一个冤死,一个殉情,留下真凶逍遥法外,也不知道他们怎麽想的。
包拯听完也沉默了,开封府管的事情很多,但是教育方面的大头却有专门的衙门去管。
开封府附近什麽时候出了那麽离谱的风气?听着比裹脚缠足还要令人不适。
“祥符县令政绩颇好,如此人才不能埋没,老夫准备举荐他去提点刑狱司。”何尚书摇头晃脑,他其实还想让人到刑部来任职,但是官职太低的话是罚不是赏,官职太高的话资历又不够,还是得再历练几年才行。
包拯点点头,“刑狱不可轻忽,需得有心思细致方能不出冤假错案。”
祥符县令,他没有记错的话,祥符县令苏涣好像是苏家小郎的伯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