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北宋当权臣 第185节 (第2/5页)
苏景殊:……
真有这种大傻子啊?
主动送上门来的地盘为什麽不要?非得地盘归西夏才开心?
而且绥州还不是毫无缘由的主动来降,那是种将军筹谋已久连哄带骗又恰逢西夏换成梁太後掌权才骗过来的胜利,花那麽大的力气要回来的地盘,怎麽能说不要就不要?
这次天时地利人和俱全,鬼知道什麽时候才能等到第二次这麽好的机会?
包大人说的没错,那位陆大人的确不适合去边关。
大宋的兵权分配本来就奇奇怪怪,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互相制约。
率臣就是安抚使、经略使等管,本朝凡出师征战,都要临时委派武将作为统帅,但到澶渊之盟签订後,任用文臣统管地方军政便逐渐形成了惯例。
如同枢密院一样,帅臣主兵也逐步演变成了文臣主兵。
兵部也一样,即便名存实亡也都是文臣。
除了三衙管军还是武将之外,朝廷几乎所有和兵权有关的部门都被文臣占据,恶性循环下来,武将的地位越来越低。
武将辛辛苦苦要回来的地盘,到文臣那边又轻飘飘的送出去,这是什麽道理?
离谱两个字都不足以形容那些人的脑回路。
白玉堂咬牙切齿,“我感觉我当官都比他强,至少我不会在不该怂的时候怂。”
苏景殊重重点头,“就是就是。”
他们上他们也行。
把打仗的活儿交给武将,把治理边关的活儿交给手下文人,他们只要辛苦辛苦多下去考察,尽可能的减少底下人欺上瞒下,他们也能当个顶顶好的好官。
不争馒头争口气,打死都不能怂。
什麽人嘛!
公孙策看他们俩义愤填膺的样子,感觉一时半会儿都冷静不下来,于是让他们去外面平复心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