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北宋当权臣 第187节 (第5/5页)
西夏自李元昊死後朝堂混乱,好吧,李元昊死之前也很混乱,不过李元昊活着的时候西夏打起仗来有底气,自从换了新狼主,不管是对大宋还是对辽国西夏都没怎麽打过胜仗。
打不了胜仗就挺不直腰杆,挺不直腰杆就只能任人宰割。
西夏那边负责谈判的使臣愁眉苦脸,来之前梁太後和朝中权臣都找他们谈过话,不管大宋提什麽条件,只要能停战他们都得答应。
绥州不要了,兰州也不要了,被抢走的粮草都归大宋,只要能维持如今的边境线平安无事就行。
要盐巴,给;要牛羊,给;要地盘,这个不行,但是别的条件可以再商量。
大宋的使臣从来没经历过这麽酣畅淋漓的谈判,晚上做梦都是光宗耀祖衣锦还乡。
他们是官家特意挑出来的使臣,官场资历不深,没当过重要的官儿,但是都有个共同点,文笔口才一流。
好歹是正经科举考试考出来的进士,都是一点就通的聪明人,官家把他们这群人凑在一起他们就知道官家想干什麽。
谈判桌上不用讲旧情,有多大本事就发挥多大本事,反正後面有官家给他们撑腰,多大的事情官家都撑的住。
大宋的火炮虎视眈眈对着西夏,西夏的使臣求和心切,谈判进行的异常顺利,结束的时候大宋的使臣们还都有些意犹未尽。
西夏的使臣不敢在边城多待,谈判结束後立刻返回兴庆府找梁太後和小狼主写国书,大宋的使臣也要带着他们这些天的努力成果回汴京。
整整三页的战利品,对得起他们大冬天的还在西北吃沙子。
西北军将士全程跟完谈判,看这几个使臣跟看祖宗似的恨不得直接把他们供起来。
谁说军中都是大老粗没法和文臣监军和平共处,他们监军要是有这觉悟,至于每次开战都骂骂咧咧的打吗?
由此可见,不是他们的错,是朝廷派的监军不合适。
使臣们刚来西北时很不受待见,临走时待遇忽然上来都有些受宠若惊,再三表示他们回京城肯定不会在官家面前说将士们坏话,不用这麽防备他们。
他们只负责谈判,不负责写战报,回京需要汇报的也只是谈判的结果,军中之事和他们没关系。
将军们别这麽热情,他们看着心里毛毛的,总感觉吃的每一顿饭都是最後一顿饭。
别这样,真的不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