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北宋当权臣 第194节 (第2/5页)
据说是因为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之间的小问题,那什麽,斧声烛影,咳咳,就是某些不能说的小故事,然後太宗皇帝为了收买人心,所以尤其重视文人。
当然这话听听也就算了,大宋重文轻武不是从太宗皇帝开始的,太祖皇帝在位是就已经定下崇文抑武的国策,小道消息捕风捉影罢了。
唐朝科举平均下来每次只录取二三十名进士,甚至还有一个都不录取的情况,考进士当官的名额那麽少,对大部分人来说这就是条走不通的路,于是很多人就走别的路子,比如找关系。
通过举荐来当官的法子现在也有,只是没有唐朝那麽明显,推荐当官也不会占正经考试出来的进士的位置。
据说王维第一次春闱的时候没考中,不过他精通音乐,深受唐睿宗之子岐王喜爱,于是再参加春闱之前,岐王让王维挑几首之前写过的好诗和新谱的琵琶曲一起去拜访玉真公主。
就是那个举荐了李白的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非常喜欢王维的诗和琵琶曲,于是向主考官大力推荐王维,加上王维本身才华出衆,于是他就成了那年的状元。
虽然这事儿大概率是编出来的,但足以说明这种呈献诗文给达官贵人以求推荐的行为在唐朝很普遍。
不说唐朝,现在也很普遍,不然也不会有那麽多考前给权贵以及文坛巨擎送行卷的读书人。
而且唐朝时除了找关系,还能想办法靠名气来当状元,比如那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早年的陈子昂怎麽考都考不上进士,但是他很有钱,于是他就在长安街头花百万钱买了一把胡琴,并且邀请周围的达官显贵们到他家欣赏音乐。
结果等大家过来参观价值百万钱的胡琴的时候,陈子昂却当着衆人的面把那把胡琴给摔了,然後拿出他的文章诗词给大家欣赏。
陈大佬表示:一把破琴都能引起那麽大的关注,我陈子昂的锦绣文章难道还比不过一把破琴吗?
观衆们:……
然後观衆们读完他的诗词纷纷赞叹,称他是个奇才,将来能成为天下文宗。
自此陈大佬名噪一时,再次参加科考便一举高中状元。
不过本朝阅卷的时候都没法把人和试卷对应,靠名气和靠关系自然都行不通。
考进士难,考状元更难,忽然感觉像唐朝那样能考名气来换状元也不错。
真能那麽操作的话,以他爹的名气肯定能拿个状元,二哥三哥也能争一争状元,不过以宋庠宋相公的经历来看,状元是二哥的可能性更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