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北宋当权臣 第239节 (第4/5页)
包拯和公孙策出门,看到堆满院子的书籍公文信件,陷入沉默。
苏景殊顿了一下,小声提议,“大人,要不直接提审襄阳王吧。”
好吧,他承认襄阳王府书房里带字儿的东西有亿点点多。
凡人没有火眼金睛,这麽多书和信鬼知道哪里有线索,最省心的法子就是让襄阳王自己说他的黄金是哪儿来的。
包拯摇摇头,“不着急,先看看,找不到线索再提审襄阳王。”
襄阳王的身份不适合他们来审,要审也得等到回京之後三法司会审。
襄阳王不能提审,他身边的管家管事却能,王府里藏着那麽多金银财宝,管家身为亲信中的亲信肯定知道些什麽。
“公孙先生,你先着人整理这些书籍纸张,本官去牢里一趟。”包大人眸光微沉,看上去有股子肃杀之气,乍一看比旁边的狄青还像武将。
公孙策领命应下,也罢,眼前这堆东西看着多,但是和开封府的卷宗相比也还行。
狄大将军吸了口气,文官果然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他平时处理军中文书都恨不得写一本撕两本,那还是军中文吏筛选过後送到他手边只能由他处理的部分文书。
要是让他天天埋在纸堆里不见天日,他宁可不当这个官儿。
武将好武将妙,武将、等等、武将不沾文书是不是也意味着他们被排挤出了决策圈?
狄大将军庆幸到一半忽然顿住,以前只觉得什麽都不用管无事一身轻,现在想想,枢密院那些同僚好像巴不得他什麽都不管。
不行,回京以後该他干的活儿不能全部让给别人,他是兵马大元帅,没道理军中之事不经过他的手就能做决定。
枢密院难得进了个武将,他得给大宋下一辈的武将做好榜样。
这一辈的就算了,全都是大老粗,平时处理军务的时候还不如他。
包拯去找金辉一起去大牢,狄青也准备离开。
他来襄阳那麽些天已经把附近能藏人的山头找的差不多,大老远从京城带来的禁军不能闲着,城里的弟兄拆襄阳王府找线索,其他人全都去配合地方军剿匪。
最近落草为寇的大多是遭灾的百姓,朝廷已经重新派人到荆州救灾,剿匪的时候注意分辨山匪还是难民,是山匪就抓,是难民就想法子让他们回家乡生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