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北宋当权臣 第325节 (第2/5页)
王安石眸光微沉,“大宋那麽多人,总能选够能用的人。”
看来不光科举的教材要改,武举也要顺带着改改。
同样都是习武之人,无法无天的江湖人比不过正儿八经考上来的武举生。
能参加武举就说明有报效家国之心,武举也是科举,虽说偏重武艺但也要学文化课,考出来的进士不像寻常江湖人那样大字不识几个。
读书认字才好沟通,当官和其他事情不一样,最忌讳的就是说话说不清楚。
年轻就是好,他年轻的时候怎麽没有这麽多稀奇古怪的点子?
苏洵听的脑壳疼,又来了又来了,记吃不记打是吧?
处处都是用人的地方,他选的人有几个是能踏实干实事的?
开封府和江湖人接触的多,包拯觉得用江湖人来监察地方官的主意可行,不过就算是他也想不出谁能接这个差事。
江湖人爱憎分明,其中很大一部分对朝廷的态度都不友好,让他们来盯官商勾结比朝廷特意派人去地方监察效果更好。
只有一点,六扇门管得住那些江湖人吗?
会不会有人故意干扰官员办差?会不会有人被贪官收买?
江湖人会武功,万一和官员起冲突暴起打人怎麽办?
如果要用江湖人,地方军肯定也得动起来当一道防线。
牵一发动全身,设新衙门容易,把衙门操办起来可不简单。
几个人一边吃一边说,这种事情展昭从来都是只听不掺和,吃着吃着发现旁边几个人都有点蔫儿脱口而出,“大人把问题列出来给景哥儿寄过去不就行了?”
谁弄出来的问题谁来解决,多简单点事儿。
旁边几位顿了一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慢吞吞吐出三个字,“好主意。”
虽然那臭小子经常异想天开,但异想天开的好处就是不会被条条框框圈住,说不准什麽时候就说到点子上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