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北宋当权臣 第332节 (第3/5页)
他就差把艰苦朴素四个字写在脸上了,官家不用担心。
至于哪儿有好吃的就往哪儿钻……人活着总得有点爱好,他是大吃货国走出来的小吃货,要是不知道登州有那些有好吃好玩的特色还怎麽给亲朋好友写信拉仇恨?
那什麽,官家,话题跨度有点大,咱是不是得拉回来点儿?
事实证明,苏小郎和赵大郎凑到一起正经不了一点儿,旁边再有个纵容他们的老父亲,别说是御书房,就是金銮殿都能变成他苏小郎的说书现场。
第189章
*
关于种子的来源,苏景殊在回来之前就想好了说辞。
在京城处处受制不好解释,在登州除了知州大人他就是老大,那还不是想怎麽忽悠就怎麽忽悠?
也不是单纯的忽悠,他的确派人从海商那儿买了不少从海外带回来的东西。
大宋的商人遍布世界各地,只要有利可图,海商的胆子就可以无限大。
高産的番薯隔壁安南就有,不过当地禁止薯种出境,商贾没事儿也不会上赶着得罪番邦的掌权人,但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要钱给到位,皇宫大内的东西都能弄出去,何况番邦小国种在农田里的粮食。
登州的船不能出海没关系,密州市舶司那麽多海商也不是摆设。
让沈仲元将有人傻钱多的大户收购番邦粮种的事情散布出去,後面的事情完全不用他操心,只需要粮种到手的时候掏钱就行了。
如今南方种的水稻就是外来的稻种,唐时闽商往返占城、安南交易时无意间带回来的良种,回老家种下发现长出来的稻子早熟耐旱御史就慢慢推广开来。
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从福建一次取种三万斛将占城稻推广到江淮两浙等地,占城稻和当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所以南方的粮食産量才那麽高。
海外来的高産粮种可遇不可求,但是一旦遇到就能养活无数百姓。
要不是他的水稻和小麦只能在游戏里种,早在两年前他就把种子弄出来了。
以前能从外面找到高産的占城稻,现在找到更高産的稻种再正常不过。
同理可得,以前能从外面找到高産的稻种,现在也能在外面找到更高産的薯种菜种各种种。
他隐约记得番薯就是海商将薯藤混进船上麻绳里带回来的,在南方种下之後很快传开,福建那边山多田少土地贫瘠,在水灾旱灾五谷不生的时候乃是救荒的利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