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北宋当权臣 第348节 (第4/5页)
他也想动动笔杆子就能名利双收,可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光会动笔杆子真的不行。
还好还好,不太正常的只有欧阳公一个,实干派还是有出路的。
第203章
*
欧阳棐这个年纪对事情已经有自己的看法,欧阳辩却还是谁说话都觉得有道理的单纯孩子。
苏景殊在心里给欧阳修说声对不起,然後试图凭借他三元及第的光环让小孩儿理解什麽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他谈朝政了吗?没有啊。
他只是和刚认识的小朋友聊一聊理想主义,读书人埋头故纸堆也要擡眼看看民间现实,书里的“大同”多让人羡慕,他们这是在畅享未来。
把三个读书人放到一起不谈书籍经典谈什麽?谈考中进士後到地方怎麽当官?
不行,涉及朝政不能谈。
他在尽量避开欧阳公的痛处,回头欧阳公教育儿子时察觉到不对劲也不能说什麽。
大宋虽然没有门阀世族,但是读书人的传承也和门阀世族差不多,区别就是科举要看真本事,不至于真的和世族门阀一样只靠血缘流通,他们大宋的寒门还是有出贵子的可能的。
父子间政见一致的像老王和王小雱那样的很常见,父子间政见不一致的也很常见,比如他们家,他们家父子四个能在就推行新政这件事儿上细分出四种不同的态度。
欧阳修的态度是他的态度,立场这种事情不带捆绑的,他儿子有思考能力後想站哪个立场他儿子自己说了算,强扭的瓜不甜,这种事情就算是亲爹也不能左右。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虚干毁誉,实干兴荣。
小哥俩加油,可以学亲爹的文采,但是千万别学亲爹的政治主张。
时间能证明谁对谁错,他卡了BUG知道後世的情况,虽然只是後世历史书上那寥寥几笔但是也够了。
王相公的变法思路过于超前需要有人拽着他不让他放飞,欧阳公这种文人面子比天大杠起来上头的更不能放他出去逮着人就怼。
官家把人留在京城荣养是对的,这战斗力提前退休都能说出“实干之臣太多占了馆阁之臣位置”的话,真把人放出去还能得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