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北宋当权臣 第384节 (第2/5页)
“咻——”
羽箭射中靶子,虽然没射中红心,但是和刚来时射到别的靶子上相比已经进步了很多。
苏机宜满意的点点头,很好,离百步穿杨更进一步。
绥州事毕,蔡挺很快回到京兆府主持过冬事务。
西北天寒,每年都有很多贫苦百姓熬不过冬天,这几年朝廷财政比嘉佑年间好很多,转运司不光要保证军需,也要保证贫苦百姓的生活。
苏景殊的试验田很快申请了下来,他先前在登州种过棉花,虽然自己没动过手,但是知道要注意什麽地方,开春後多和负责种田的士兵沟通就行。
他是经略司衙门的官,不能和屯田官一样天天待在田里。
蔡挺也舍不得这麽个人才天天跑田里种地。
青苗法在其他各路已经推行好几年,陕西路是最後一批,转运司已经将本钱准备好,只等明年春天开始运行。
这法子在别的地方活民无数,到陕西绝不能拉胯。
蔡挺在推行青苗法的事情上慎之又慎,狄青猜的不错,苏景殊这个有经验的官在他回到京兆府後直接被调去转运司全权负责陕西路境内的青苗法推行。
从永兴军路的机宜文字调去管整个陕西的青苗法推行,虽然官职品级什麽都没变,但是职权一个天一个地,忙碌程度也是一个天一个地。
幸好来西北的时候把白五爷也抓来了,不然他还真找不到那麽多靠谱又好用的江湖帮手。
苏景殊对新法推行熟门熟路,之前在登州的时候什麽事情都是他一手抓,西北的民情和登州不同,但是推行新法的时候大体差不哪儿去。
一段时间的相处下来,苏景殊也知道了蔡挺为什麽对青苗法那麽紧张。
这条政策虽然是老王提出来的,但是最早却出自时任陕西转运使的李参。
朝廷的常平仓形同虚设,农户经常在青黄不接时找富户借高利贷,借了高利贷没几年就会被利息逼的走投无路,甚至老子死了儿孙也得继续还,很多百姓为了不连累儿孙宁肯卖田卖宅也不敢借钱来买粮活命。
李元昊建国称帝之後西北的局势非常紧张,压在百姓身上的赋税也越来越重,朝廷不想办法给百姓找出路的话可能不等李元昊打过来西北百姓就会揭竿而起。
时任陕西转运使的李参为了缓解民间局势重新整顿了陕西路的常平仓,春天时开仓给贫苦百姓借粮借钱,秋天再连本带利收回来。
虽然常平仓不能覆盖所有地方,但是那几年的确救了很多百姓,也让陕西转运司多了份收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