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北宋当权臣 第387节 (第4/5页)
西夏进犯动辄上万人,三五百人的堡寨去挡就是螳臂当车,也没有那麽多堡寨愿意送死。
沿边地带地形破碎沟壑纵横,交通要道都在河谷地带,然而扼要者无法据险而立,据险者必失之冲要。
简而言之,易守难攻之处无法阻挡敌人进攻,交通要道又无险可守。
大宋有不少堡寨修建在陡峭的山崖上利用山川形势来自保,但是大部分还是选在平坦的河谷地带。
既然不能靠堡寨抵挡西夏的攻势,那就专注屯田。
小波西夏军来扰就打回去,大批西夏军来打就弃寨回城,反正西夏军打不到城里去,等大军撤了他们再回去收拾收拾继续种地。
环庆一带的堡寨基本上都建在河谷地带,尽量靠近水源和地势平坦的良田以便耕种,并且都有专门的通道通向河边,不用离开寨子就能保证生活用水。
只要不打仗,只靠各州的屯田也能养活各州的兵。
可惜边州即便不打仗也经常有小范围的劫掠骚扰,一年到头也没几天能安生种地。
自从大宋修建堡寨的目的转为屯田,西夏的策略也从攻城变成破坏堡寨耕种屯田。
毕竟西夏朝堂上也有聪明人,他们的粮食运到前线不容易,宋人的粮食运到前线也不容易,只要两边的後勤都供应不上,他们攻不了宋,宋也攻不了他们。
本来两边战况正陷入焦灼,大宋这边忽然开始屯田来解决後勤供给,西夏肯定要想办法搞破坏。
苏景殊无声叹气,对上游牧民族就是这样,他们的田地不会动,敌人却是来去如风劫掠完就走,挡得住是人员伤亡,挡不住是人员伤亡外加一年的辛苦全白费。
边地开田两千顷,粮食收成甚至不如中原的十分之一。
往别处运粮也是困难重重,疏通好的粮道不知道什麽时候就又被西夏人占据,运往沿边各军的粮食经常有被劫掠的风险。
回头和蔡大人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在特别偏远的堡寨种点果实在地底下的作物,果实埋在地里,就算地面有马蹄踩踏也无妨。
至于西夏人在运粮道路上劫掠,根本就是防不胜防啊。
不行,还是得想办法把西夏灭掉,旁边住了群强盗实在太耽误他们种地。
苏景殊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把庆州所有堡寨的情况摸了个遍儿,越看越觉得西夏不能留,那麽多开垦好的地和那麽多没来得及开垦的地,全都种上高産的粮种能让整个西北都失去饿死这个死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