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北宋当权臣 第504节 (第2/5页)
161楼:楼上说的也有道理,要不你们先辩论一番看看到底谁的结论更站得住脚?
162楼:……
163楼:……
164楼:这题过,下一题。
165楼:别啊,我还等着看大佬们引经据典呢。
166楼:楼上是不是新来的?虽然历史相关都要根据史料记载来判断真假,但是你推是个例外,你推这里最忌讳的就是引经据典的较真,因为计较起来十成十会自相矛盾,而且很多时候连逻辑都无法自洽。
167楼:是的,该糊涂的时候就糊涂,较真没好处。
168楼:当然,该较真的时候还是得较真,不过那是留给专业人士的活儿,咱们这些看热闹的就别一条死路走到黑了。
169楼:习惯就好习惯就好,因为相关史料自相矛盾,不知道多少学界大佬铩羽而归,所以大佬们对他是又爱又恨[磨牙]。
170楼:苏子安!你害人不浅!
第304章
*
为避免唐末五代武将夺权乱政的故事重演,大宋建国後崇文抑武,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政策来笼络文臣。
朝廷不抑兼并,权贵宗亲肆意圈地,军队在战事中屡次失利,岁赐岁币成为压在百姓头上的又一座大山。
至宋仁宗执政後期,内忧外患天灾人祸接连不断,皇帝在改革呼声的推动下终于“专业欲更天下弊事”。
庆历三年,西北边事稍宁,仁宗皇帝召范仲淹、韩琦回京,又提拔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
八月,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九月,召范仲淹、富弼殿中奏对,责令条奏政事,范、富二人随即提出十项改革主张,谏官欧阳修等皆上疏言事,仁宗多予以采纳,并渐次颁布全国。
庆历四年,新政推行,朝堂恩荫减少、磨勘严密,毁谤新政之言论日益增多,朋党之论甚嚣尘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