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第143节 (第4/5页)
宝音寻思着自己何时得罪了人,让人往死里搞。
贩卖私盐无论在哪个朝代那都是大罪。
皇帝方才只看了前面几个指着,并未往下看,没想到竟然还有私盐这个罪名。
和保倒是无证据,列举的是京城盐价,和百货铺卖的酱价,然后计算出酱售出价格比盐还要便宜,推测出百货铺贩卖私盐。
正常来说这个推断没错,这里涉及本朝的“盐引”机制。
大清“盐引”是延续了前朝做法,卖的盐引是“□□”的,“盐引”是跟民间买盐和运输的通行证。
盐引上标注了盐的数量和销售场地,通常一个地区只有一个盐商,这也导致盐商的盐想要卖多少钱就卖多少钱。
私盐之所以泛滥就是因为私盐是没有交过税,市面上的私盐也比官盐便宜很多。
这种行为朝廷肯定是要打击,私盐卖多了,谁还买官盐,官盐卖不出去如何收税?
这腌咸菜也是私盐的高发地,百姓离不开盐,盐吃不起,买便宜的咸菜也是一样。
跟盐不同,咸菜不好查,各地都有咸菜,一旦流入市场,很难追查到来源。
宝音听皇帝说了这个中关系,有些不是滋味,“盐场收盐价格多少?”
“两淮两三文一斤。”
她眼神复杂,“京城官盐四十八文一斤。”
别问她是如何知道的。
皇帝点头,“漕运费用较高。”
[漕运?]
[这个词在明清时期提到得比较多。]
“往后可以考虑走海运或者火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