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第384节 (第4/5页)
这场辩论很快以天黑终结,没有结果,大家商议三日后再继续。
隔天,官报详细报道了这次会议,民报也跟着转载。
民间也因此事议论起来,不少人关注起这桩案子来,也有不少学者在各方报纸上发表自己言论。
搁在小报未出现前,谁敢在公开场合对着朝廷指指点点,凡是敢开口的,当众给按个企图谋反的罪名。
这两年小报的繁荣,一些言语也慢慢解禁,不过只限于本朝,明贬本朝心向前朝的言论还是严防死守。
这已经成为众多小报一道不能越界的线。
也因小报的繁荣,那种盯着别人诗集文集抠字眼的事也少了。
光是文字狱案件的发生就少了不少。
连民间都有这种感觉,就好像朝廷一下心胸放开了,只要不犯忌讳,基本是抓大放小。
这种言语上的放宽也延续到戏剧、书评、小说上。
特别是白话文小说,不能将背景放在本朝和前朝,那就放到唐宋时期。
这就这一两年时间,小报上诞生了不少优秀的白话文小说。
去年昆曲、黄梅戏班子进京,急需一些新鲜的本子,不少小说也被搬上了戏台。
眼下这桩案子既然能刊登出来,就意味着可以讨论的。
关于朝廷衙门可以作为单体被放在被告席上,民间自然也出现了辩论声。
特别是跟这事关系密切的各地会馆,是最关心这个案子的一方,哪怕是关于土地的争议都放在一旁了。
跟朝中反对者众不同,民间赞同者更多,特别是江南人士,江南那地方简直就是文人养蛊地,什么样的思想冒出来都不足为奇。
就像是公认三大鸿儒之一的黄宗羲,这位大儒如今还在世,是一位实打实的维新变革思想,这几年思想先进到否认帝制,该限制君主的权力。
这样的思想在江南也有不少人迎合,相较于取消君主制,眼下户部被端上被告席根本不算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