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1/5页)
醉爱小说网 zuiaixiaoshuo.net,最快更新日暮时分!
我没有回答,急忙转过身。
谢谢。
她说:等一下,这个你带上吧。
她冲我笑,露出整齐的牙齿。她的笑让我又心痛又郁闷,仿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她拿起一捆面条,递给我。我稀里糊涂地接过来,刚出门口就后悔了。如果不是她父母给的,我应该谢绝才对,可是怎么能拒绝呢?我把面条夹在腰间,面红耳赤地跑回了家,生怕被别人看到。
啊,肯定很好吃!
对我来说,女高中生不过是在上学放学的公交车上或者路边经常遇到的孩子罢了,然而对于住在贫民区不能上学的孩子们来说,女高中生就像高不可攀的大树。有一次我穿着校服去宰明哥家,妙顺从厨房里出来,说道:
她一眼就认出了我递过的报纸里包着什么东西。
哎呀,吓我一跳!敏宇哥哥好帅。我第一次见你穿校服,就像电影里出现的东京帝国大学的学生。
不,我不是来买面条的……这个给你。
当时我想,我可能无法长期和他们在一起。直到现在这种感觉仍然很清晰。不管心里怎么想,我一定要好好对他们。也许在山上第一次遇到老根兄弟和擦鞋孩子们的时候,我的态度就已经很明确了。
我开门进去,却没见到人。有人吗?我问。她从里面的房间探出头来。看见是我,她含含糊糊地点了点头。她朝我走过来,站在旁边,拿起那捆面条。我似乎闻到了清香的味道。
宰明哥工作的地方是附近最好的地段,很多人都眼红。宰明哥手腕高超,头脑聪明,把擦鞋摊管理得有声有色。现代剧场那边,做招牌的部长和图像技术师被他认作伯伯、叔叔,后来通过他们和社长确定了管理费。据说摊位费要付整租。每个地方都少不了流氓地痞,宰明哥在初创期也参与了几场争位大战,后来很自然地得到了认可。听人说路对面的丁字路口帮最厉害,竟然也和宰明哥成了朋友的朋友。他们不敢轻视宰明哥。
打开玻璃门,两个打通的房间里摆放着面条机,每个轮子都连着传动带转动。大路旁的院子里,高如围墙的干燥台上总是摆满了面条,像晾衣服似的。有时我从公用水龙头旁经过,看见他们家人抬着面条往干燥台上摆放。开门之后,我立刻看见右边案板上堆着用纸包好的干面条。我也买过几次这样的面条。
第二个擦鞋摊位于剧场旁边的胡同里,那边有烤肉店万石会馆。宰明哥的孩子们轮流值日,负责打扫餐厅内外的卫生,看守鞋摊,阻挡住商贩和乞丐,自然而然就守住了这块地盘。达谷市场门口是三层的建筑物,一层开有故乡茶馆。这里地段好,行人多,总是挤满了客人。不过,这里靠近大路边,擦起鞋来有点儿尴尬,于是就在不远处的胡同里搭了个像露天酒吧的帐篷,作为擦鞋的地方。宰明哥大部分时间都在现代剧场门前,负责万石会馆这边。故乡茶馆附近则由老根带着三个孩子负责。因为有了宰明哥,现代剧场每次放映好电影,我都可以免费观看。他在门口推着我的背,冲检票员叔叔点点头,我就顺利通过了。
带着包好的鱼饼,我有点儿兴奋,快步走向公用水龙头的方向。我的脚步却又越来越慢。不知为什么,报纸里的鱼饼让我感到惭愧。总觉得水管边有人发现了报纸上渗出的油迹。难道就送点儿零碎的鱼饼吗?我沉浸在自卑之中喃喃自语。终于到了她家门前,上面挂着方形招牌,写着“面条”,带有玻璃窗的格子门上面贴着一张纸,端端正正地写着“卖面条”。我想这些字肯定出自她的手笔。
有一天,故乡茶馆附近发生了纠纷。老根正带领擦鞋童们干活儿,一个出去收鞋的孩子回来了,嘴唇裂开,说是几个从没见过的人在入口处摆了几把椅子,开始干活儿了。收鞋的孩子没能进入茶馆,就在门口挨了顿打。擦鞋的孩子们气呼呼要冲过去,却被老根拦住了。他自己去了茶馆门前。果然像刚才那个孩子说的一样,三个家伙在门口摆了两把椅子接待客人,面前摆着几双从茶馆收来的皮鞋。老根上前搭话。他没去啰唆什么你们从哪儿来、谁让你们在这里干活儿、这是我们的地盘,等等。而是单刀直入地说:
我们卖鱼饼后没多久,大概是高二那年的秋天,母亲用报纸包起许多零碎的鱼饼,让我送到面馆。我莫名地心跳加速。我认识顺雅,上学路上遇到过几次。我们附近十来岁的孩子,如果不认识她,要么是新搬来的,要么是脑子有问题。她是面馆家的女儿,住在大家提水的公用水龙头前的房子。每天早晨,她都穿着白衣领熨烫整齐的校服,梳着两条羊角辫,走过达谷市场大道去公交车站。看起来真有鹤立鸡群的感觉。最重要的是,她是那种远看就很显眼的美女。高鼻梁、大眼睛、白皙的皮肤,神情总是冷冰冰。虽说笑容最美,不过女人稍显淡漠和冰冷,让人感觉凛然不可侵犯,那才更令男人动容。这是老根的看法,也是宰明哥的见解。我的感觉也差不多。我们彼此心照不宣,各自心里都喜欢顺雅。
谁打的人?
那时好像因为水稻不足,政府鼓励人们吃杂粮和面食。每到午餐时间,学校都会检查学生的便当,带白米饭的孩子会被打手心。美国援助的面粉叫“握手牌”,最初由洞事务所发放,后来流入市场。家家户户的午饭都是面片汤或刀削面,尤其是机器压得很细的面条,没嚼几下就滑入喉咙了。不论是汤煮,还是调料拌,我们全家都很喜欢。如果再加上鳀鱼高汤,切上几块鱼饼,那就是孩子们的节日了。我们兄弟俩有点儿吃腻了,不过鱼饼毕竟是炸好的鱼肉,完全可以代替其他肉类。鱼饼和面条是贫民区的人们最喜欢的食物。中央路第三个十字路口有一条通往我们家的胡同,下面是进入宰明哥家的胡同,正下方是公用水龙头所在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左侧拐角处就是顺雅家的面馆。
一个比小个子老根更矮的家伙皱着眉头站了起来。
父亲有空就帮周围的商人们写官方文件,或者帮助闻讯找来的人写东西。后来我才知道,邻居们称呼我们家的时候不是叫“鱼饼家”,而是“学生家”。我们这里只有两名高中生。除了我,还有个女高中生,也就是面馆家的女儿车顺雅。
你们以后到别处去吧,这是我们的地盘了。
弟弟和我放学回来,就拿稍微破碎被扔到角落的热乎鱼饼充饥。填饱肚子,我们互相指着油乎乎的嘴巴,叽叽喳喳。母亲收集起当天的碎鱼饼,我和弟弟负责捆成捆,分给平时欠人情或者以后要好好相处的人家。帮我们家和市场的人接水、收辛苦费的爷爷,以及清洁工休息室、监督岗也是需要关照的。偶尔也会送给宰明哥他们家。对于擦皮鞋的孩子们来说,那天就像过节。因此,我们兄弟俩没多久就在附近占据了有利地位。大人们主动问我们去哪里,放学了没有。准备晚饭的时候,如果我们兄弟中的某个人出现在谁家门前,那家的女主人就会眉开眼笑地说,多亏了我们,不用操心晚饭了。
老根哭笑不得,反问道:
我们店里炸鱼饼的时候,如果发现因操作失误而导致鱼饼破碎或边角残缺,父亲就用夹子夹起来,扔到操作台的角落。父亲做好了鱼饼面团,两位帮忙的姐姐就在大油锅旁的操作台上用方形模具切成合适的大小和形状,轻轻扔进油锅,动作灵巧而机械。熟透的鱼饼浮在油上面,父亲捞出来,有商品价值的放在左边,破碎的扔到右边。母亲在旁边数数,摆放整齐,或者根据点餐量装入盒子,同时接待顾客。为了冷却刚刚捞出锅的鱼饼,庞大的电风扇从早到晚转个不停,发出刺耳的响声。
这里怎么就成了你们的地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