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才是家? (第3/5页)
我定了一个深夜2点的闹钟,迅速穿衣服下楼,从瑞金二路打车到闵行——八公里,二十分钟,四十块钱。这成了我日常的一部分。深夜2点的上海倒是不堵车,但是到虹梅路需要经过十一个红绿灯。米兰的欧冠球赛是3点钟开始的,意大利的晚上9点。我在后座半睡半醒着,如果在哪个红绿灯等的时间比较长,就会睁开眼拿出手机,确认自己没迟到。凌晨2点56分,我下了车走进La Sosta。
“滴滴滴”
这是一家仿佛没有意识到自己开在上海的意大利小饭馆。老板没有选择一个中国人会觉得有异国风情但意大利人会觉得很奇怪的名字。它不是“Forno”(烤箱)、“Bottega”(店铺),或者“La vita è bella”(美丽人生)。它是“La Sosta”,休息。如果你不知道它的常客包括经过虹桥机场的各国飞行员,这个名字会让你觉得这家店是做三明治卖给高中生的。整个空间一下就暴露在眼前,这里没有什么追求。简单的小木桌,墙上几幅没花过太多心思选择的画,在我的记忆中,这种风格会跟无数个默默存在的小饭馆混在一起。中等的价格、中等的三明治、中等的咖啡,不过你还是会再来。
友好地将其承接
老板对休息区的感情有些淡了。消耗他热情的是那些客人的质问:“隔壁的兰州拉面只要二十块钱一碗,意面为什么要四十?”“那你去隔壁啊!”老板感慨地说。
我的目光
“要是自己买面,”客人又继续,“买肉酱,在家里做,花四十块钱能吃好几顿。”
绳子自帽前的孔洞伸出来
“那你去买啊!”老板说。
车厢里
还有那些预订了一份“那不勒斯晚餐”的客人。虽说菜单已经提前沟通好了,吃饭时客人又找老板问:“牛排啥时候上?”“牛排?”老板无法理解,“那不勒斯吃什么牛排啊?”照客人的意愿,老板做了一份牛排,哪怕跟那不勒斯菜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第二天,他还是收到了客人的差评。
传出了友好的提示声
比赛开始了。咖啡刚喝完,老板又上了一瓶威士忌。其实,是半瓶——那是老板一次不太如意的夜晚的遗迹。上周末,老板临时被朋友邀请到她的店里去。他的想象力走得比较快,以为那是意外出现的惊喜约会,就带着这瓶威士忌过去了。结果到店里才发现,还有朋友的好几个同事,并不是他设想的场面。威士忌被大家喝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被老板带回去了。
从墙壁上的孔洞
也许这瓶威士忌就是不太吉利,因为米兰的对手波尔图刚进了球,一比零。四五个球迷的聚会,我们沉默地盯着电视机,无缘看到米兰的逆转。我们聊别的。有人成功回了趟意大利。怕得新冠回不来中国,他要求自己的朋友持阴性核酸证明来参加聚会。他们都配合了,但是一个在聚会上遇到的女生没做过,这使他犹豫不决、进退两难。比赛到了尾声,米兰还是没进球,大家的希望消散在空无一人的虹梅路。5点了,天还没亮,我们在休息区的门外分别。有人说晚安,虽然很快要上班了。我骑单车到地铁站等着首班车,上了车就睡觉了。我坐的是通过轻轨道的三号线。再醒过来的时候,我已经能看到天亮,也能发现自己坐过站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