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5/5页)
“这么说,她住在纽约,没错吧?她来自欧洲,现居纽约,这两个信息都无法缩小范围。”
“《世界文明史》。”
“卡洛琳,我们才刚刚认识。”
“你在看什么?”
“你说的没错,伯尼。我真蠢。说不定我只是嫉妒,因为上帝知道,我的生命里也需要一个神秘女郎。总之,如果她是个神秘女郎,你对她一无所知,那样一定会更有趣。”
“我正在看书,”我说,“不重要。”
“我想是吧。”
“我不想打扰你,”她说,“你好像在想什么事情。”
“而且你已经知道最重要的事情了——她很美,而且喜欢亨弗莱·鲍嘉。”
世上那么多城市中有那么多家书店,她偏偏走进我这家。
“没错。”
你会怎样形容一个美女,写一堆烦人的形容词?我可以告诉你她的身高(五英尺七英寸),她的发色(淡棕色加几缕挑染的红色),她的皮肤(亮白、清透、完美无瑕)。我还可以认真地用医学分类词汇一一详述她的五官(高而宽的前额,挺拔的眉骨,位置适中的大眼睛,挺直而纤细的鼻子)。或者描述她如何让我神魂颠倒(皮肤好似象牙上带了一抹红,棕色眼睛深得可以淹死人,一张生来用于接吻的俏嘴)。抱歉,我做不到。你得自行想象。
“另外她来自欧洲,现居本市。她叫什么名字,伯尼?”
那个声音引起了我的注意,接着我抬头隔着柜台看向她。我想我的心脏没有停止,也没有少跳一下,或者产生任何诸如此类让心脏专家可以有一番说道的变化,但她的确引起了我的注意。
“呃……”我说。
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她的声音,因为我还没抬头看到她就听到那声音了。她的声音低沉、沙哑,而且有欧洲口音。
沉寂片刻。“嘿,名字算什么呢,对吧,伯尼?你知道关于玫瑰的说法吧。嘿,说不定就是那么回事。”
“打扰一下。”
“啊?”
我试着看下去,但心思却转到了全球化的现代世界的另一番景象。弗兰克·坎贝尔会是个承办宴会的服务商,而沃尔特·E.库克拥有一家大型连锁快餐厅。<a href="#zs3" id="zhu3"><sup>[3]</sup></a> 皇后区的长岛高速公路沿线不是坟场,而是热狗摊,还有——
“玫瑰。很多欧洲女人名叫玫瑰,就算不叫那个名字,她们闻起来也一样甜美。<a href="#zs5" id="zhu5"><sup>[5]</sup></a> 伯尼,要玩得开心,听到没有?明天午餐时我要听完整报告。或者不太晚的话,晚上打电话告诉我,行吗?”
我没抬眼。当时我正看到第二或第三章,有关食人的部分。准确一点说,我正在看一些部落——我忘记是什么了,你可以自己买回去看,我会算你特价——那些部落从不举行葬礼,从来不需要在土葬和火葬间做艰难的抉择。他们会把死人吃掉。
“行,”我说,“没问题。”
即使如此,我也知道来了顾客。我微微扫了一眼,然后她经过柜台前方,消失在一排书架后头,留下一抹香水味儿。
<a href="#zhu1" id="zs1">[1]</a> 这句是改了一下鲍嘉代表作《卡萨布兰卡》中的经典台词。
这是个完美的春日,是那种神奇的纽约午后,会让你想不通怎么有人会愿意住在别的地方。我的店门大开,所以她进来时上头的小门铃没响。我那只通常会迎接顾客、无耻地摩擦顾客脚踝以吸引其注意的猫儿拉菲兹,这会儿却躺在窗台的一角阳光下,展示它著名的抹布形象。
<a href="#zhu2" id="zs2">[2]</a> 《献给未知的上帝》为斯坦贝克早期小说,《犹豫不决的战争》是福克纳的早期作品。
我的注意力正集中在那本书上的时候,她走进了我的书店,也走进了我的生命。
<a href="#zhu3" id="zs3">[3]</a> 这两位都是美国政治家。
我从利泽尔先生那儿买下巴尼嘉书店时,存货里就有这套书,几年下来我偶尔会买一套,时不时还能卖掉一套。卖的和买的差不多,于是通常我总会存有几套,一套放书架上,其他则装箱放在后面。那个星期三,我总共有四套存货,因为我前一天下午才买了一套,不是想囤积,而是因为我买了一批旧书,其中包括一些状况良好的斯坦贝克和福克纳的初版书。星期二晚上打烊时,我已经把《献给未知的上帝》和《犹豫不决的战争》<a href="#zs2" id="zhu2"><sup>[2]</sup></a> 卖给一个熟客赚回了成本,因此觉得这套杜兰特不是那么占地方,还决定也许自己也该看看他们是怎么算人类历史这笔总账的。
<a href="#zhu4" id="zs4">[4]</a> 詹姆斯·卡格尼(James Francis Cagney, Jr. 1899—1986),美国电影演员,在电影史上留下很深影响,尤其以硬汉角色著名,代表作有《国民公敌》《玉女风流》等。上文提到的“你这卑鄙小人”(You dirty rat)是影片《出租车》(Taxi!)中的经典台词。
那是两个星期前的事情,星期三下午三点钟。当时我在柜台后头,鼻子正凑在一本书上。那本书是《东方的遗产》,威尔与艾莉尔·杜兰特所著的十一卷本《世界文明史》中的第一本。多年来,“每月选书”俱乐部就好像基甸在宣扬《圣经》似的宣传这套书,藏书稍丰的人很少没有一整套,而且通常都保持在原始状态——蒙了尘埃的书衣还没被碰过,书脊完整无裂纹,里面的书页尚未被人类的眼睛接触过。
<a href="#zhu5" id="zs5">[5]</a> 出自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二场,原文为“玫瑰就算换了名字,香味依然如旧”(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世上那么多城市中有那么多家书店,她偏偏走进我这家。<a href="#zs1" id="zhu1"><sup>[1]</su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