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北宋当权臣 第95节 (第2/5页)
这是人口就是生産力的古代,汴京人口达百万住着拥挤不代表别的地方也拥挤,天底下除了汴京还有哪座城池能有那麽多人?
汴京之外穷的叮当响,正是应该大力发展人口的时候,这时候讲究少生优生是不是有什麽大病?
而且移换戍守之地长途跋涉,南方禁军移屯北方还好,北方禁军移屯到南方会不服水土,经常“一往三年,死亡殆半”。
士兵都死在路上了,哪个还有心情打仗?
还有那将不知兵兵不识将,将军不认识手底下的兵,士兵不知道哪个是他们的主将,这种情况下能打胜仗才见鬼了。
就算不隔几年就挪窝,士兵对主将没有归属感,主将也没有心情好好练兵。
想想也知道这是费力不讨好的活儿,辛辛苦苦两三年,好不容易要打仗了结果来了个新将领或者他练出来的兵去了一个新地方,最後功劳成了别人的他自己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谁受得了这委屈啊?
于是乎,大宋要打仗的时候就成了这个样子。
平时更戍轮换,有仗要打时让各种番号的禁兵指挥临时拼凑成军,各个指挥使临时委派的统兵官之间号令不通不相管辖,指挥部的命令发出去只有一部分士兵能听懂,听懂了也不一定按命令行事,因为发布命令的指挥使他们不认识。
不得不说,这种情况下狄青还能在西北把西夏打的嗷嗷叫真是不容易。
看他们官家对打仗的态度估计在位时不会改兵制,也不知道大宋的兵制後来有没有改,反正他感觉这个更戍法纯纯有病,比让文官和宦官来统兵更加有病。
可惜王安石王叔父返乡守孝去了,不然他肯定要找王叔父说道说道。
身为他能记住的大改革家,王叔父肯定能扛事儿。
不过过几年再说也来得及,他现在还是个什麽都没有的太学生,连进士都没有考就去掺和政事妥妥的掀不起半点水花。
不是所有人都是他爹,没有功名也能凭本事让人觉得他有资格参政。
街头巷尾对政事侃侃而谈的读书人多了去了,没见谁能说出什麽有见地的看法,绝大部分都是“我觉得”“我以为”“我认为就该这样”。
如果他上去就说他觉得更戍法怎麽怎麽不好,朝廷应该怎麽怎麽做,在别人眼里他和那些指点江山的读书人没有区别。
哦,不对,他还得再添个“没有自知之明”的名头。
人家好歹是四十五了屡试不第才那麽多,他这连考都没考就直接步入指点江山的阶段,不是没有自知之明是什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