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北宋当权臣 第424节 (第2/5页)
苏景殊之前大部分时间都在京兆府,只在打仗的时候到过庆州,打仗的时候事情办完就匆忙离开,这次行程的紧凑程度也没比战时轻松多少。
边陲重镇兵力衆多,同样也有许多为了利益奔波的商队,庆州城内外行人熙熙攘攘,街边小贩络绎不绝,和盐州的死气沉沉相比是一个天一个地。
苏知州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羡慕不已,他要是能在三年内将盐州治理成庆州现在的样子,他能立刻发动亲朋好友给他写文章留念。
要求不高,传唱度和《岳阳楼记》差不多就行。
——治平七年春,苏子安右迁盐州。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
嘿嘿,他争取也能给语文课本贡献几篇文言文。
是不是他写的不重要,里面有他的名字就行。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看在他那麽有志气的份儿上,王大人多给他安排点帮手吧,不然他就只能回京兆府抓人,到时候狄元帅可能不在意,冯大人肯定会提着刀满大街追杀他。
明明是他带回转运司的人,然而带进去容易带出来难。
要不是冯大人咬死了不放人,他去定边城的时候就会带上李城南。
人才难得,还是得想办法发掘新人才。
庆州州衙,王广渊看着大老远跑来诉苦的年轻後辈,有种喊冯京过来和他一起听的冲动。
西北不比其他地方,其他地方是冗官,一个位置後面有好几十个人等着,西北大部分都是累人的活儿,冗官只存在于京兆府以及各大州城,大部分地方的人手都不够用。
庆州是有闲着等待补官的人,但是人家愿不愿意去盐州还不好说。
西北的情况苏大人也清楚,想要当官肯定有衙门愿意要,现在能选派的大部分都是些只想补到好差事的家夥。
这种人,不能一杆子打死全部,但是十个里面有八个都是眼高手低,还有两个是真有才但是心高气傲一点亏都不肯吃。
这种人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一个都不想用,省下那份俸禄犒劳真正干活的官员不好吗?
苏景殊来的路上想过这个问题,他想要的不是那些冷板凳上坐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候补官员,而是官学里的学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