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小面馆 第103节 (第5/5页)
沈渺有个十分简单的万能蛋挞皮做法,做熟了一般不会翻车。
先做油酥面团:在宽口陶盆里倒六两面粉、一勺盐、两勺白糖、半瓢凉水、猪油一勺。充分揉搓揉均匀,使每一粒面粉都能均匀地裹上油,这个过程非常关键,蛋挞皮能否酥脆,全仰赖这个步骤了。
另取一碗,注水与糖,用筷子搅拌均匀成糖水。再在糖水中加三个蛋黄,继续用筷子搅拌均匀,再加六两面粉,用手将面粉与液体揉成个光滑面团,这就是水油皮面团。
水油皮是用来包裹在油酥面团外面的,在烘烤过程中,水油皮中的水分会逐渐蒸发,将油酥面团层层撑开,才能使蛋挞皮变得层层酥脆。
之后将制作好的油酥面团和水油皮面团都拿到外面去,灶房里太热了,它们需要比较寒冷的室温去放松放松,大概两刻钟。
等面团放松的时候,沈渺另取一小陶罐来,架在灶上,先捻了一撮茶叶在锅里小火炒出焦香,再倒入一些冰糖与茶叶继续炒,炒到焦黄冒泡,便将煮过的牛乳倒进去煮一会儿,加上点蜜豆,焦糖红豆奶茶便大功告成。
煮好奶茶又可以接着做蛋挞了。
取回已经变成松弛的面团,将两个面团都放在案板上,分别用手将其按压成一个稍大的圆形薄片,油酥在上,水油皮在下,把两个面团的圆心对齐,叠在一起。
接下来,用手将水油皮的边缘向上提起,包裹住油酥面团,将接口处捏紧,确保油酥面团不会从水油皮中漏出。这样就完成了包酥的步骤。
包好酥的面团,再用擀面杖轻轻擀成长方形。然后从较长的一边开始,轻轻地向另一边卷起,就像卷纸筒一样,卷成紧密的长条状面团,最后用刀切成小剂子,用手压成一扁圆片。
接着取些宽口的小陶杯子来充当模具,将这个圆形薄片放进去,用手指按压得跟杯子贴合,这样,一个杯状蛋挞皮便成型了。
把蛋挞皮都先放进土窑里烘烤,等待的时候做蛋液。糖、牛乳、鸡蛋液混合在一起,用纱布过滤两遍,去除浮沫和未充分搅拌均匀的颗粒,这样更加细腻,口感也会更加嫩滑。
烤第一遍的蛋挞皮烤得边缘微微焦黄成型便可以拿出来了。先单独烤蛋挞皮是因为此时沈渺用的是没有温度显示的土窑,全靠经验判断,蛋挞皮烤两遍能更好控制酥皮的酥脆程度,倒蛋液的时候也不会把底部浸湿。
倒的时候也千万不要贪多倒太满,不然再烤就会溢出来了。
沈渺今日来不及做淡奶油和黄油了,所以这是中式酥皮纯牛乳蛋挞。纯牛乳水分比较多,烤的时候要格外注意面粉、鸡蛋的比例,搅拌蛋液也不要过度,掐准时间,蛋挞表面开始出现金黄-色的斑点,再稍微烤一会儿就能吃了,不然就很容易烤得塌陷。
蛋挞是真的香,还在土窑里烤,那种微微焦甜的奶香味便已弥漫得院子都是了。这个世道平民家的孩童自幼鲜少有机会能吃上乳制品,济哥儿和湘姐儿应当是一岁断奶后再也没尝过奶味了。现在这香味刚刚冒出来,湘姐儿便已经没心思玩了,搬了个凳子,聚精会神坐在土窑边上等。
砚书也是,牛乳是珍贵的东西,哪怕谢家蓄养了不少牛羊,他身为仆役也没什么机会能吃到,更何况是这样蛋奶混合、费了那么多功夫烤制的新点心。
整个汴京城只怕都没人吃过呢!
本以为加了黄乳油的蛐蛐饼已是最好吃的点心了,没想到沈娘子又想出了新的做法。砚书一边闻那香味也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土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