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了家的人 (第4/5页)
我们在棚里已经工作了五个晚上,一切进入了良好的状态,跟主创开会后,我们决定把两个晚上的内容在一个晚上拍完。
写完这篇短文三个月后我的大女儿出生了,她过满月不久,我跟摄制组的其他主创一起参加了金马奖颁奖仪式,那晚我们的电影拿了七项大奖,包括最佳导演、剧本和最佳影片。我依稀记得那时我还在哺乳,坐在台下,得奖与否的悬念和紧张很快就被胸口的肿胀感取代,熬到大会最后一个奖项的时候,我已经开始疼痛,真怕在台上衣服会湿。
我们提前进棚,紧锣密鼓地开始工作。突然摄影组发现了新的问题:胶片只够一个晚上的内容,新的胶片要明天才能取到。怎么办?有趣的是,在类似压力下,我脑子里总会出现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的话,“井没压力不出油,人没压力轻飘飘,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小时候学校组织我们去看一部关于大庆油田的电影,里面这句台词我曾反复在作文里用过,成年后这些革命口号还会不自觉地从脑子里冒出来。那天晚上,我们掐着秒表拍戏;精确计算出每个镜头不能超过多少米胶片,短一些的镜头用剩下的片头来拍,一尺都不能浪费。也许是“被驱逐”的危机感使我们的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全组人都比往常思想更集中,凌晨四点的“僵尸”状态也不见了。我们终于在早上六点半拍完了计划内所有的内容,胶片也刚巧用完。我充满感激地望着一张张疲劳而释然的脸,这个集体又跟我一起渡过了一个难关。
——写于一九九八年七月
摄影棚里的戏结束后,我们开始拍摄一切还未发生的部分——家园、伊甸园——文秀在帐篷里朝思暮想却无法回去的地方。那时组里的人已经共同经历了最艰苦的阶段,互相之间比拍外景时更加亲密、融洽和默契了。“家”搭在一个大仓库里,温暖的日光照在花布碎片做的窗帘上,摄影师吕乐扮演文秀的父亲,成都来的场记扮演文秀的母亲,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自然地形成了。它是我“记忆”里的家,其实也是许多人记忆里的家,荣格心理学中的原型(archetype)。
那片雨后的天空,那道完美的彩虹,在我的记忆中更像一段毕生难忘的恋情。
我从小离家拍电影,也见证了左邻右舍离家插队落户,后来我到美国留学,童年那栋黑瓦白墙的房子让我魂牵梦绕。时间长了,我慢慢意识到,人回不了家不仅因为距离,而且因为岁月,人回不了家就像他们回不到母亲的腹中。记得我们在拍摄学校操场送别的时候,红旗飘扬着,歌声回荡着,卡车在欢送的人群里缓缓离去……扮演母亲的演员从到现场那刻就止不住地哭,她似乎感受到某种远古的生离死别,她是天下所有母亲,所有人的家。在我仅有的几部导演作品里,这部电影和《英格力士》、最近的《世间有她》都是讲回不了家的人。不过这是我后来意识到的,写剧本的时候渴望还在潜意识里。如果说,爱与失去、生与死是我一生的主题,那乡愁也许是回旋在其中的一首歌。
刚从草原上回来的那阵子,我常常感叹:真不知那种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那种精神上的压力、身体上的不适、情绪上的焦虑,是我这辈子受过最大的折磨。然而,思想的高度集中让我每一天都处在异样的兴奋中。每一个清晨都是那么崭新,每一个黄昏都是那么伤感。每一片云、一条溪、一朵花都给我带来某一种预兆、隐痛和期待。现在才体会到为什么人们将第一部作品称之为“处女作”,那是热恋中头一次的赤裸。
我们转点到甘南拍摄电影中的夏季,这是我们的最后一个景点。去之前,我听说那里的草原是最丰美的,古诗“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比喻甘南,原著中写了“草结穗了,草浪稠起来,一波拱一波”的景象,还有“草向这边伏去时,露出一片黄色的花,草伏向那边,花便是紫色的”,令人向往。我们到了甘南后才发现根本没有那样的草地,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野花,据说到八月盛夏可能会有。也许所有文字里的景象在现实里都是不存在的,它们都是某种心情和幻想,某种愿景。文学,连同音乐和绘画,是最初的“元宇宙”,我曾经、仍然在其中漫游。人们以为全新的、奇异的“宇宙”,其实是原始的东西,人性的一部分,AI只是为大众省去了自己的想象力。所有的科幻都是一种怀旧。我扯远了,而且还那么武断,让我重新回到甘南的记忆去吧。
想到那条没有能与他共享的彩虹,我就会觉得害怕。害怕的时候我就会突然将他抱得更紧一些。他会问,怎么了?我会说,我爱你。我不想跟他提起那条美丽而不祥的彩虹。
我们大本营驻扎地叫夏河,旅馆的名字很好听:白海螺。不知是否因为离青海湖不远。这里是喇嘛寺重镇,有许多远道而来的香客,还有不少金发碧眼的西方人,街上除了卖羊肉串的,还有不少西式的咖啡厅。我们有几天被雨下得无法拍戏,干脆偷闲坐在咖啡厅阳台的遮阳篷下看雨,觉得十分奢侈。组里的人开始去喇嘛寺拜佛,祈求老天爷赏个大太阳。洛桑带着我和 Pan去寺里转经,看到一个年轻的西方女子十分虔诚地绕着寺庙围墙转。她双目半合,口中喃喃,手里不紧不慢地摇着一只转经筒。在这片东方腹地,看到这样的景象,非常难忘。
真正学会爱一个人是从嫁给彼得开始的。我在每一日的生活细节中学会了爱他本身的一切。他成了我的另一半,成了没有任何其他人可以取代的爱。我们在互相的身边可以休息。他是我的玩伴,我的兄长,我的父亲,我的儿子,我的情人。
美术组订购的绢花到了,但制片组为了节省,买了便宜的一种,Pan看了大发雷霆。多少部脑海里理想的电影,就是在这样的凑合中一点一点付之东流的。我自己的脾气也很烈,偶尔爆发时势不可挡,后果像古代战场,所以从不轻举妄动。憋久了我会做极其血腥的梦,总是跟人用斧子对砍,砍成一块一块的,血流成河——我又扯远了。那天我没有发火,因为 Pan的眼睛里已经冒出杀气,浑身发抖。我们必须决定是否要使用这几箱子廉价的绢花。甘南的几场戏是故事中最绚烂的一段,文秀和老金的关系和睦起来,老金从内心深处开始喜爱文秀,在草坡上为她造了一个“浴池”——与影片最后的升华息息相关的元素。我们决定插上花看看再定。
年轻的时候,所交的男朋友总是住在远方的另一个城市。分离时的焦灼等待、重逢时的欣喜若狂似乎比他们本身的价值重要得多。他们是爱的容器,是照在我感觉触须上的放大镜。他们使我更敏感地体验生命。我好像更需要他们的“缺席”,而不是他们的“在场”。只有在我的思念和渴望中,他们才可能成为一片广漠、无状的土壤,让我的爱情生根。失恋的痛苦也往往在于失去了爱,而不是失去了某个人。
第二天半夜三更美术组就出车去草原插花,到达现场后发现,道具组忘了把花装进道具车。又来回折腾了四小时,才把花插上了。如果是近视眼,一眼望去那绿色草地上缤纷的野花会使你陶醉,但是我们知道内情,又没有近视眼,一看就知是假花。我当时产生了一个想法,我想故事发展到这里,观众应该被人物的命运所吸引、跟随他们的情感线去了。如果观众这时在花上吹毛求疵,那绝对不是花的问题,而是我们在戏剧上失败了。
在我的个人世界里,爱情应该算是最重要的内容了。其他一切只是为了她而存在,为了她而做的准备工作。我永远都在生活中平凡和非凡的迹象中寻找和体味她的暗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