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月 (第4/5页)
我几乎从早到晚都在写作,时间在我面前飞逝,除了自己的饥饿感之外,没有任何外力可以打断我的工作。只有我的手腕因长期敲击键盘而酸痛不已时,我才会躺到地板上小憩片刻,回想写过的每个细节,构思起新的内容,探索如何尽一切可能利用时间。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写关于自己的作品,但是我十分惊讶地发现,写自己却会创造出别人。你不可能在同一时刻,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的对象;既是探寻者,又是探寻的结果。恐怕正是这个原因,才让每一部自传、每一本回忆录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虚假成分。
“她先后嫁过三任丈夫,”她说起了这个小蜡像,“第一任在某个地方迷路了,消失了,所以她嫁给了第二任丈夫。但是他后来失去了一条腿,所以她让他当了自己的园丁。第三任丈夫更是不得善终,他酗酒,最终也走了。”
她个子不高,身材娇小,我认为她的头发也染过,这种明快的天然亚麻色对于她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可一点也不常见。她爱穿长裙和羊绒毛衣,颜色非黑即灰。傍晚时,还在肩上披了一条苏格兰方格羊毛围巾。
这个故事在我看来恐怕仅仅是因为,她相信她。
早上,我去餐厅吃早饭,收到了前一天写在小纸条上预订的餐食——最寻常的煮鸡蛋、吐司、果汁和咖啡。她应该已经吃完了,也没准根本就不吃早餐,她就这样在旁边坐着,饶有兴趣地看着我吃。也许只是我自作多情,但我确实从她观察我晨起食欲的目光中感受到些许温柔。早上的我总是最健谈,话题从最新的报纸上信手拈来,科索沃战争的结果、伦敦的骚乱、爱德华王子的婚礼,海阔天空地聊。我只是尽量不在嘴里塞满食物的时候去阐述自己的世界观。
“只要你想来,你随时可以来我这儿。”她补充了一句。
虽然可能不太婉转,但我还是开门见山地把话挑明了,不要太指望我能成为参与深度沟通的合作伙伴。如您所见,我的英语水平很差,我没有语言天赋。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她似乎并不失望,还笑了起来。
我可不敢。过了一会,我躺在床上,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回忆这个胶合板制作的微缩世界,在想象中玩得不亦乐乎。厨房中的两只老鼠终于从餐具柜旁那只猫咪的利爪下逃出生天。吃罢晚餐,我宽衣入浴时,在镜中看到了自己赤裸的身体。有那么一瞬,我吃惊地发现自己有乳房。再过片刻,我看到了小女孩瘦小、扁平的身体,紧接着,我在电脑屏幕乳白色的光线中看到了自己的双手。
毕竟,我们俩的年龄相差半个世纪。这间古朴庄严的客厅似乎尝试着在我们之间建立起一座相互理解的平台。她的过往是我所难以想象的。她微微颤抖起来,就像海市蜃楼一样飘忽。
六月的最后几天里,总算迎来了阳光和煦、风轻云淡的好天气。我已经不打算再写了,坐在露台上晒晒太阳岂不美哉。我透过双筒望远镜兴致勃勃地观察鸟类和生性胆小的野兔。有好几次我看到了她孤身一人,在公园的小径上支着短杆,滚一只大金属圆环,她头戴一顶蓝色的帽子,柔软的帽带系在颌下。
我很快意识到,我们两人在这儿都以某种方式陷入了对往昔的回溯。我是因为突发了想写点什么的冲动:“我六岁,于明媚的阳光下漫步在广阔的奥得河平原,第一次从收音机中听到甲壳虫乐队的那首著名的《女孩》,惊艳于这美妙绝伦的天籁。”她,恐怕是感慨自己的年龄,当人活了这么大岁数的时候,已经不太来得及响应此时此地的日常呼唤。
夜晚变得越来越短暂,可以说稍纵即逝。黄昏之后没过一会便是黎明。西方天际粉红色的光芒从未消失过。我丧失了方向感,天穹之上,无问西东。
房间的布置由来已久,没有任何空间可供即兴发挥,所有物件从一开始就各就其位,从来没有挪动过地方。如果是在我的国家,这么多年来,室内的布局早不知道翻来覆去更换了多少遍,而在这里,这些东西似乎曾耐心地寻找过属于自己的地盘,一旦找到就筑下巢穴,雷打不动。那件中国玉龙雕塑,需要多少年才找到了自己该待的位置,一百年,还是两百年?钢琴上的小装饰摆件,仿佛已经在乐器表面的黑色烤漆上扎了根。墙上的画挂得似乎与墙壁合为一体,让人几乎注意不到那里还有一幅画。地毯完美地与木质地板融合,回归到脚下纯粹柔软的本质。维多利亚时代的黄铜灯具,隐在自身散发的光芒之中。
【注释】
“园丁断了腿,所以咱们用电炉取暖。”这是我听到她说的第一句话。当时我不明白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神秘的关联,但仅仅几分钟,炉子就给我的房间带来融融暖意。我当前所在的这个国家,到了六月还要给房屋供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